当前位置 > 主页 > 湘军人物 > 名人名录 > 正文

湖南宗教历史名人介绍

发布时间:2015-08-27来源:作者:点击量:【打印此文】
    一、佛教

    智顗 :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顗(538-597)。陈隋时僧人,是天台宗实际创始者。世称“天台大师”。俗姓陈,字德安,祖籍河南许昌人,晋时避乱,来到荆州华容(今湖北省潜江县西南)。父为梁时大官,父母去世后,前往湘州(今长沙市)果愿寺(经考证即今岳麓山下凤凰山真身寺)出家,20岁受具足戒,23岁北上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大苏山,随慧思参学7年,得到印可。30岁后,往返金陵、天台,名震一时,僧俗敬服。陈亡后,游化荆湘二州,到南岳访慧思遗迹。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在长沙麓山寺讲《法华经》一次。开皇十三年(593)冬,到岳州(今岳阳市),应剌史王宣武请,为之授大乘戒法,随后,率弟子灌顶赴南岳扫慧思塔。隋开皇十七年(597)卒于天台,享年60岁。智顗与陈后主和隋文帝交往甚密,在佛教事业上得到了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在政治上、经济上为天台宗的创立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有关记载,智顗一生建寺36所,制造金檀画像10万多躯,亲自度僧14000余人,传法弟子32人,著书140余卷(其中大部分为弟子灌顶记录整理而成)。他的著作,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主要是《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智顗创立的天台宗曾于9世纪初远播日本,11世纪末又传入朝鲜,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佛教宗派。

    怀让 :禅宗六祖慧能南岳系弟子怀让(677-744)。唐代僧人。俗姓杜,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依荆州玉泉寺弘景出家。公元687年受戒后,志慕禅宗,先参嵩山慧安,继参曹溪。因慧能问“什么物?怎么来?”不能作答,为究8年,忽有省悟,往慧能处谈个人领会,得到慧能的赞许。于是随侍六祖慧能15年。慧能归西后,怀让告别曹溪,于713年来到南岳,住般若寺,担任般若寺住持后,集资将寺院重新修缮一遍,并将“般若寺”改为“观音寺”,辟为禅宗道场。广收法徒,大力弘扬慧能的禅宗“顿悟”法门。当时在南岳结庵修行的俗姓马、名道一的和尚(709-788),修习北宗的“渐悟法门”,每天独坐在岩上禅定,很少与人交往。怀让了解这一情况后,一天他拿着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石砖在离道一禅定不远的地方磨了起来。道一好奇地问怀让“磨石砖干什么?”怀让答道“把它磨成镜子。”道一反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子”,怀让于是说:“既然石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够成佛!”道一心有所动,请教如何才能成佛?怀让便指心发问:“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道一无言以对,怀让见机开导说:“禅是坐不出来的,佛也是坐不出来的。”以后道一拜怀让为师,专修“我心即佛”、“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道一后在江西开堂说法,弘传南宗教义,成为一方宗主。后人把怀让磨砖的地方称为“磨镜台”,并刻上“祖源”二字。怀让在道一离开南岳不久,于唐天宝三年(744)八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岳般若寺(今福严寺),唐敬宗赐谥为大慧禅师,世称禅宗七祖。慧能南宗正是通过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形成了唐代中国佛教“一花五叶”(南岳怀让系后衍化出沩仰、临济宗;青原行思繁衍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五叶流芳”的兴盛局面。

    希迁 :禅宗六祖慧能青原系下1世弟子希迁(700-790)。唐代僧人,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为青原行思门下的大弟子。行思居青原山(今江西省吉安县境内)静居寺。希迁初事慧能,慧能逝世后,禀遗命师行思,行思对他有“众角虽多,一麟足矣”的赞尝。唐玄宗天宝年(742)初,被行思举荐到南岳弘法,住南寺(即南台寺),寺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其间作《参同契》,用五言偈体,全文44句、220字,言简意赅,哲理深邃,为禅宗重要文献。后被日本曹洞宗僧人作为早晚课诵的经典来读。石头的佛学思想主张“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主张园融南北顿渐,在当时体现了既继承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又发展了慧能、神秀。所以他的禅学思想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今天仍然对中国、韩国、日本,甚至东南亚地区佛教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希迁不但一直全心钻研佛学,而且精通医术,造福于老百姓。他在替乡民治疾时,还晓喻众人说:凡想齐家、治国、学道、修身之人,先须服我十味妙药。这就是他写的《心药方》。他的医方深宕佛教理义,明白晓畅地劝世人为善,以此教化众生。

    希迁在南岳50余年的生活中,由于他行医济世,佛法度人,大大地弘扬了南禅的宗风。他与江西马祖道一互相往来,两派法嗣兴隆,更使南禅之风大振,声名远播,盛赞石头、马祖为“并世二大士”。石头和尚在晚年修行之际,还将他后半生将近半个世纪的草庵生活,用十分明快的语言记述下来,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草庵歌》。唐贞元六年(790),91岁的石头和尚无疾而终,唐德宗赐谥他为“无际大师”。

    怀素:唐代僧人书法家——怀素。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书史上称他为“零陵僧”或“释长沙”。 他的生卒年月,有多种说法,但郭沫若和多数学者认为怀素生于唐开元13年,即725年,卒785年。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和张旭、颜真卿、邬彤、徐浩等人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他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交情甚厚。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园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公元757年,怀素32岁,作了一次求师访友的旅游,其目的就是要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观摩“遗编绝简”。有天到了南昌,写了一首《洪州诗》,抒发了他胸中的抱负和要超过王羲之、要与张芝“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怀素到了洛阳,拜表叔邬彤为老师。邬彤是张旭的学生,颜真卿的同学,他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一一给怀素讲解,邬彤又将作字之法的一个“悟”字教给怀素。怀素对邬彤的教诲刻骨铭心。怀素在离开洛阳向京城长安出发的路上,一天遇见乌云密布,狂风骤雨,雷电并呜,于是他悟到了“骤雨旋风”、“雷电齐呜”的情景,把这些情景运用于狂草之中。从此怀素的狂草有了一个飞跃,冲破了王羲之、王献之受章草的影响束缚,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已的风格。 

    《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公孙大娘是开元时有名的女舞剑家,怀素见了大为感动。她使转如环、风驰电掣、淋漓顿挫的武艺和激昂慷慨、惊心动魄的节奏,难道不可以运用于狂草之中?从此他的狂草在画形分布、笔势往复中增强了高昂回翔之态;在结体上也加强轻重曲折、顺逆顿挫的节奏感。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怀素晚年是在四川成都宝国寺生活的。他是东塔律宗的律师。与法砺律师的“相部律宗”、道宣律师的“南山律宗”鼎立为三大律师。所谓律宗就是主张以持守戒律为主的佛教教派。有位昙元德尊,他于《律藏》中采其合于自己意见的编集了一部《四分律》。后来有个法砺律师,住相州日光寺,他研究《四分律》是以《成实论》为依宗,著有《四分律疏》。有一天,他听了怀素对《四分律》的解释,大为吃惊,感叹不已。从此怀素编撰《四分律开宗记》,怀素能懂梵文,能翻译印度文,他以《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为依据,纠正了《旧疏》十分之六的错误。后来称法砺的《律疏》为旧疏;称怀素的《律疏》为新疏。怀素因此传习的地方在东塔寺,就称怀素为《东塔律宗》,又称《新疏》为“新章”。怀素晚年患风痹病,享年61岁,后世留有如净公作《怀素传》。

    髡残 :中国清代“四大画僧”之一的髡残(1612-1673)。髡残,俗姓刘,号石溪,字介丘,又号白秃、残道人,法名智果、大果。湖南武陵(今常德)人。 

    “髡”音坤,即剃发,是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但他取名髡残,这和削发为僧有关。石溪从小受村中尤人俨(号半庵)影响,酷爱佛教,立志出家事佛。据钱澄之《髡残石溪小传》记载:“崇祯戊寅,时年二七矣。自念居家,难以脱离,一夕大哭不已,遂引刀自剃其头,血流被面,长跪父床前,谢不孝罪。父知其志坚,且并已剃,遂听从之”。顺治11年(1654),石溪从湖南来到南京,驻锡于城南大报恩寺修藏社,校刻大藏经。他在此寺受到觉浪、继起等高僧的器重,并和顾炎武、熊开元、钱澄之、张瑶星、钱谦益等名人接触,在文艺界还和周亮工、程正揆等人交往。顺治15年(1658)石溪去谒见觉浪盛禅师,觉浪属于曹洞宗的寿昌系,晚年主持南京大报恩寺、天界寺和栖霞寺。1659年,觉浪圆寂于天界寺,按照佛门规矩,觉浪遗命将其法偈及竹如意授予石溪。这就是把整个宗系托付给他,以嗣曹洞宗上法座。石溪没有接受法嗣原因是清初佛教界内出现了以遗民为代表的集团势力同得到清朝统治阶级支持的僧侣、新贵之间的斗争。顺治9年,清政府利用佛门的名利之徒打击和排斥佛门内与新朝不谐的正派人士,石溪甚为反感。因此他舍弃洞上法嗣的继承权,大约1659年又辞去祖堂幽栖寺主持之职,同年到吴越间作行脚僧,寻师访友,并游黄山,领略大自然博大的境界,开拓自己的胸襟,为后来的杰作创造了条件。石溪于1660年5月入黄山,8月回南京,住南京长住幽栖寺,并在该寺附近比较幽僻的地方结芦独自幽居,过静心修禅的生活。 

    石溪诗文书画皆工,绘画成就尤为突出。石溪与石涛齐名,并称“二石”,又与弘仁、八大、石涛四人并称“清初四大画僧”。石溪的画是以自然造化为师,从登山寻胜中得来。石溪作画反对临摹,他认为摹拟效颦是婢仆所做的玩意儿,是不足为训的。石溪的山水画,在继承传统中直逼古人,但却不为法缚,面向造化,自出机杼,造妙入神,因而被人们列入逸品和神品之中。石溪代表作《苍山结茅图》,善于以中锋勾勒云气和流水,使画面凝重与流动相辅相成。又如《山高水长图》,画天都峰,云飞松舞,雄奇峻险,风雨变幻,是黄山天都峰的神与魂。所以清初大画家龚贤说:“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郡(南京)为盛,……然逸品则首推二溪:曰石溪、曰清溪。石溪,残道人也。”这个评价对石溪是推崇备至的。

    虚云:中国佛教协会首任名誉会长——虚云(1840-1959)。近现代僧人。俗姓肖,名古岩,字德清,晚年自号虚云、幻游。湖南湘乡县人。幼时,从师读儒书,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次年依妙莲(1844-1907)受戒。清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受曹洞宗衣钵于耀成和尚。出家后勤修苦行。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后至鸡足山主持钵孟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孟庵为护国祝圣寺。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讲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民国七年(1918),虚云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曾移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1952年4月虚云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云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是年,虚云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卒于1959年10月13日。身后由弟子辑成《虚云和尚法汇》及《续编》印行。 

    敬安: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敬安(1851-1912)·字寄禅,别号八指头陀。俗名黄读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僧。1912年,全国各省佛教徒于上海留云寺召开中华佛教总会成立大会,公推敬安为首任会长。 

    敬安,生于湖南湘潭县石潭村,自幼摒弃腥膻,随母拜月,喜母亲为他讲述仙佛故事。同治七年(1868)投湘阴法华寺出家,拜东林为师,同年冬到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后,即上衡州岐山仁瑞寺(今衡南县境内)参恒志禅师。随众坐禅之余,跟恒志学吟诗。他成名的处女作是《游岳阳楼》,即“危楼百尺临江渚,多少游人去不回,今日扁舟谁更上?洞庭波送一僧来。” 

    清光绪元年(1875),敬安25岁离开湖南,先到禅宗著名道场镇江金山寺,从大定参禅。不久行脚江南,漫游杭州、宁波等地,遍参江浙名宿。于宁波阿育王寺舍利前剜下臂肉,恭恭敬敬地注入香油,燃灯用以供佛。后来,又燃去了左手两指,以表自己为法献身的宏愿,此举让全寺僧侣震惊,从此他自称“八指头陀”。从宁波割肉燃灯后,敬安历游吴越古刹,行脚参禅之余还热爱作诗。光绪七年(1881)他最初的诗稿《嚼梅吟》在宁波刊行,使他开始在当时诗坛上占有一席地位。光绪十年(1884),敬安自江浙回湖南,在南岳烟霞峰下筑室而居,名曰“衡山精舍”。自此,他先后住持过衡阳罗汉寺、南岳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寺、长沙上林寺等大名刹,并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这个时期,敬安还加入了湖南名士在长沙开福寺创立的碧湖诗社。光绪十四年(1888)38岁时,《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出版。敬安共为后人留诗1600多首,1984年岳麓书社重新编辑出版《八指头陀诗文集》,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亲自题签封面。 

    “我虽学佛未忘世”。这也是敬安终生爱国的真实写照。光绪十年(1884),法军侵犯台湾、清兵败于基隆的消息传到宁波延庆寺后,卧病在床的敬安精神郁结,又引发热病,他以诗明志,其中有“心内火梵,唇舌焦烂,三昼夜不眠,”“欲以徒手奋击死之”,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1900年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敬安哭道:“天上玉楼传诏夜,人间金币议和年,哀时哭友无穷泪,夜雨江南应未眠。”他以一首《满路花·感时》揭穿列强借口“门户开放”,大肆掠夺中国人民的阴谋。1906年,江淮一带洪水泛滥成灾,敬安作《江北水灾》长句,揭露清廷腐败、百姓遭殃的现实,其“人瘦狗独肥”一句,勾画出一个狗吃人、人吃人的悲惨世界。 

    辛亥革命成功,敬安表示:“政教必相辅,以平等国,行平等教”,民国六年,他被推选为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后,为各地有侵夺僧产、销毁佛像之事发生,是年春,亲赴南京谒见临时总统孙中山,请予保护;同年11月又至北京,前往内务部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夺寺产,因未果,愤而辞出。不久,圆寂于宣武门外法源寺。正是敬安的据理力争,后经杨度、熊希龄等将此事告之袁世凯,并晓以利害,使得保护佛教权益的中华佛教总会章程由国务院审定公布,“佛教寺产赖以小安”。

    巨赞:巨赞(1908-1984)·现代僧人,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改名巨赞。俗姓潘,名楚相,字琴朴,江苏省江阴县人。曾就读江阴师范学校、上海大夏大学。民国十八年(1929)回江阴任金童小学校长,并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后为江苏省国民党省党部通缉,险遭逮捕。民国二十年(1931)至杭州灵隐寺从却非披剃出家。同年在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巨赞出家后,精研佛典,领悟过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即在刊物上发表《评熊十力所著书》等佛学论文。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福建、香港、广东、湖南各地,路经宁乡住密印寺,应该寺住持宝生聘任沩山佛学社讲师。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前往南岳,在福严寺办华严研究社,担任教学工作。在当时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副教育长叶剑英的关怀下,动员南岳佛道教徒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于同年5月7日组成“南岳佛道救难协会”。该会成立后,立即举办战时训练班,有僧尼道士70余人参加。其时巨赞任协会宣传股长。与此同时,6月10日以巨赞与知客演文为首组成“佛教青年服务团”。6月30日晚,该团从南岳出发,奔赴长沙,受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徐特立接见。随后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及其他组织工作。7月4日开始至9月后退居宁乡沩山,后又往南岳。由于写了一篇贵州省将一些寺庙、祠堂改为学校、工厂的通讯,发表在衡阳《大刚报》上,引起南岳山守旧僧徒攻击,扬言要活捉巨赞用火烧死他。在明真法师的掩护下,巨赞脱险,离开南岳,经长沙远走桂林。次年任广西省佛教会秘书长,并主编《狮子吼》月刊,继续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并提倡“新佛教运动”,提出了“生产化”、“学术化”两个口号,撰成《新佛教概论》一书。民国三十一年(1942)离开桂林,挂锡桂平西山,任龙华寺主持。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军攻陷长沙、衡阳、桂林、柳州,巨赞不得不离开桂平,避往北流,任教于从无锡迁来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次年巨赞回到杭州灵隐寺,任浙江省杭州市佛教会秘书。民国三十六年(1947)编篡《灵隐小志》。次年创办武林佛学院兼任院长。在此期间,巨赞数度来往台湾、香港与澳门之间,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活动。1949年4月3日巨赞和吕集义等自港北上抵达北平,经一个多月调查研究和周叔弢等人协商讨论,即以北京市佛教同仁名义,为改革全国佛教上书毛主席及各民主党派。1953年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时任副秘书长,以后升任副会长。巨赞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无妄之灾,但他始终恬退为怀,不以荣辱介意。1975年出狱之后,仍有“不婚不宦情如洗,独往独来无所求,收拾乾坤归眼底,一肩担却古今愁”的气量与胸怀。晚年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一书的编撰工作。1984年4月9日卒于北京。

    明真 :明真(1902-1989)。现代僧人。俗名赵哲,出家后,起名明真,号真慈。湖北省荆门县人。民国十二年(1923)10岁出家于武昌莲溪寺,礼园安为师,属禅宗曹洞宗,民国13年离鄂赴湖,在南岳南台寺越尘和尚处受具足戒,从此一直定居南岳。民国14年(1925)入衡山僧主学校。民国18年(1929)学校迁至祝圣寺改名为“南岳佛学讲习所”,明真被聘为国文教员,经常在佛教刊物上发表论文、散文、小说等。抗战时期,与巨赞成为莫逆之交,出任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文书股股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任南岳佛学研究社讲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明真任南岳特别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从事文物管理工作。1952年后,先后任开福寺住持,被选为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56年离湘任中国佛学院副教务长兼汉语讲师。1957年至1981年历任湖南省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或常务委员。1958年秋,任长沙市佛教协会会长。1959年应邀来湘,编写《湖南省志·宗教志》一书,其中有关佛教篇章由明真主编。1960年7月后又返回北京。1962年2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住法源寺、广济寺。1980年12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同时兼任法源寺住持,中国佛学院副院长。1985年5月又被选为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11月仍回北京。1987年,明真继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授徒讲学,写作不辍;接待内外来宾,关心佛教教育事业,开展地方佛教史的研究,倡导佛教徒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在佛教界赢得声誉。1989年5月17日圆寂于北京,世寿88岁。灵骨由其学生戒园、惟正等人迎接回湘,建塔于南岳祝圣寺供奉,赵朴初题写了塔铭。
  明真一生,教宗唯识,行在禅宗,不囿于一宗一派的见解。比较重要的佛学论著有《精神的试析》、《大乘百法门论臆测》、《“五蕴皆空”的研究》等。

    戒园   :戒园(1926-1995)。现代僧人。湘潭人。法名智能,号离执,俗名王贵珍、王球。民国二十八年(1939)出家于湘潭西禅寺,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长沙县石峰寺受戒。曾旁听于南岳佛学研究社,受教于当代高僧巨赞、明真法师。民国37年(1948)来长沙开福寺常住,任湖南佛学讲习所国文和历史老师。1956年9月被推荐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麓山寺首座和尚等。戒园和尚勤于学问,着力教理研究卓有成效。参与《湖南省志·宗教志》佛教篇的撰写倾注了不少心血。其他重要著作有《精进集》、《长沙市佛教史述要》、《湖南佛教简史》、《明真法师传略》等。

   
二、道教

    魏华存: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字坚安,山东任城人,西晋司徒文康公魏舒之女,在南岳修道16年传播上清经录。民间传说魏道姑在晋成帝咸和九年(334)于南岳紫虚阁飞升,终年83岁,现黄庭观门前存有“飞仙石”遗迹。魏华存后被封为南岳夫人,人称魏夫人,被道教奉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唐代颜真卿立碑纪其事,宋仁宗赐栖真地为“紫虚元君之阁”,宋徽宗又赐名为“黄庭观”。 

    据传,魏华存从小喜爱钻研道家学说,常读老、尼之书,十分羡慕不生不灭、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决意潜心修道,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升入大罗世界。二十四岁时,父母强他嫁给了官居太保椽的南阳人刘幼彦,修道之志更坚。后刘幼彦任修武县令,魏华存随往住所,这时她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不需要照料,她就另辟斋室修炼。据说某夜忽有神仙王褒及诸真人降临其室,以《上清真经》授之,从此便一心修习道术。西晋末,魏夫人为避中原战乱而来到了南岳的集贤峰,就在紫虚阁住了下来,潜心修道,直到晋咸和九年寿终。

    魏夫人弟子杨羲本为吴郡人,后来到句容。他与许谧(许迈之弟)等人交好,三人都信奉道教,因此便合作撰作道教经典。东晋兴宁二年 (365),杨羲托称魏夫人众仙真下降,传授《上清真经》,告之修道秘诀。由杨羲先用隶书写出,再传给二许父子另行抄写。东晋末年,《上清经》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上清经》问世传播后,在教中形成了一种新派别——上清派。上清派的教徒信奉元始天王(后改称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等神灵,主要传习《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等经典,在修行方术上特别重视诵经、思神、服气、咽液等,也兼习金丹、符箓等方术;反对天师道的房中术,不重视群众性的斋醮祀神活动,强调个人修习。《上清经》的内容,体现了魏夫人的道教学术思想,所以魏夫人被道教奉为上清派的第一代宗师。

    司马承祯:上清派第二十代(实为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唐代最著名的高道之一。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又号白云子,洛州人。他生于仕宦世家,少年时就鄙弃官场,崇上道法。20岁入道藉,往嵩山师事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唐开元初(713年),司马承祯来南岳,结白云庵于九真观北一里,进行传道与修炼。有资料记载,他不仅在修真、炼气、养生、阴阳、八卦等道教学说以及诗文上有很高的名望,而且在建筑学、园林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承祯善书法,篆、隶、楷自成一体。唐武则天、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三代帝王均多次邀请他入宫讲道问法。李隆基还特别邀他去长安请他校注《道德经》,称他为道兄。开元十五年(713),张九龄任岭南节度使奉旨祭南岳时,曾来拜访司马承祯,并有诗相送曰“相去九牛毛,惭叹知何已”。意指张九龄是既羡慕神仙,又离不了官场,所以比起司马承祯来有“相去九牛毛”的惭愧之感了。他还与李白、孟浩然、贺知章、王维、陈子昂等人相交甚深,当时被称为“仙宗十友”,这点更反映出他在文学修养上的深度。据统计,他有关道家的著作极多,有《修真秘旨》、《坐忘录》、《天隐子》、《服气精义论》、《上清含象剑鉴冬》、《采服松叶法》等近二十种。这些书都收藏在《四库全书》中《道藏》内,他揉合儒家《中庸》的正心诚意和佛家的止观禅定等学说于一炉,以老庄之学之根本,创造出一套道家修真的理论和“五渐门”、“七阶次”等一系列修真法则。应该说,他是上清派陆静修、陶弘景以后最突出的一个人。

    司马承祯对南岳的建设也是有过贡献的。唐开元十三年(725)司马承祯上言:“今五岳神祠,是山林之神,非上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服章,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唐玄宗准其奏,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于是司天霍王庙又改建为南岳真君祠。从此,南岳神由山林之王上升为道教的上清真人。南岳道教的醮仪道场与朝廷的山岳神灵崇拜,合二为一,民间祭祀进香活动也逐步热闹起来。 

    司马承祯在南岳修炼10多年,八十岁以后,才奉诏回长安去王屋山静养,逝世时已八十八岁。有弟子70余人。

  
  三、伊斯兰教

    马邻翼: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伊斯兰教学者马邻翼·马邻翼,字振五,回族,邵阳市籍,即邵阳马姓来湖南始祖马成后裔。生于清同治三年,1938年病逝于北京,终年75岁。清末及民国年间,是国内政界、教育及伊斯兰教界著名人物。

    清光绪二十九年,马邻翼以在籍举人经湖南省巡抚保送留日,在日本弘文学院攻读以教育为主科。3年后回国,初任湖南省视学兼全省师范传习所监督及中路师范学校监督。历任学部总务司主稿、则例馆帮总纂、宪政筹备处筹备员、普通教育司主事、学部总务司员外郎。 

    民国元年,由教育部参事简放甘肃省提学史、甘肃省教育司长、实习司长、甘凉道尹、教育厅长、安徽省教育厅长、直隶省教育厅长兼国务院咨议。民国九年,徐世昌任大总统时,马邻翼受任教育部长。民国十年,任段琪瑞执政时政府善后会议委员及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此后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高等顾问、蒙藏委员会委员、北平蒙藏学校校长、北平中国大学董事长、北平民国大学常务董事、国医学院董事长,以及西北公学、成建师范、湖湘学校、南厂恤无告堂华新纺织公司正、副董事长。其他一度兼任华洋义赈会理事、公民大学校长、华北学院院长等职。

    马邻翼毕生推崇及关心伊斯兰教,为兴办回民教育及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除捐出本人三分之二的田产以外,并于国内募捐10万银元,以及呈请国民政府指拨华新纺织公司官股红利30万元作为此项基金。在北京创办南厂恤无告堂,救济贫困孤寡,在西北捐助私立回民学校。在湖南创办清真女学堂、穆民工厂、偕进学校、邵阳中学、妙高峰师范、宝庆励学社等等。 

    抗战期间,马邻翼晚年旅居北京。日军登门敦请就任维持会重要职位,并加以威胁利诱,马邻翼宁死不屈,待病不出就医。并特此自书门联以闭门谢客,终因不治而逝。

    马邻翼主要著作有《学部奏咨辑要》、《谈史观感录》、《新教育学》、《明窗杂记》、《伊斯兰教概论》等。其中《伊斯兰教概论》于1934年后曾3次由商务书馆出版发行,并列入《万有文库》。

免责申明:湖南名人网所收录的名人资料、信息等来自于权威媒体发布、名人推荐或个人自荐的形式(符合要求才会收录),但湖南名人网不保证和担保其内容和服务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不承担用户因该内容或服务受到的一切伤害或损害赔偿责任。湖南名人网网页内及其链接所有内容并不代表湖南名人网赞成其观点或立场。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湖南名人网使用或通过湖南名人网链接的内容、服务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应该及时向湖南名人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湖南名人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并核实后,将会尽快移除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申明 | 广告刊登 | 收录标准 | 网站地图

CopyRight(C)2008-2025 ahnmr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15415号

网络实名:湖南名人网 永久域名:www.ahnmrw.com 广告联系QQ:2967694059

湖南名人网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展现湖南名人风采,揭示名人成长规律,激励世人奋斗成才”为宗旨。

湖南名人网对名人进行造势与宣传,扩大湖南名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