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焘抗日血战牛庄

王晓天 湖南名人网 08-15 
  在中国近代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篇中,有一个人值得一书,这就是湖南邵阳人,清光绪年间曾任两江总督的魏光焘。 
 
  魏光焘(1837-1916),字午庄,邵阳县金潭乡(今属隆回县)人。清道光十七年(1937)生于当地的一户贫寒之家,幼遭父丧,家道益窘。稍长,曾以厨工为业,咸丰六年(1856),徒步数百华里往投时在佐曾国苍幕的堂兄魏瀛,从此投入湘军,先后在江西、广西、浙江、福建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同治七年(1868),随左宗棠开赴西北,攻打陕甘回民军。光绪初,擢升平庆泾固化道道员,鼎力支持左崇棠出关西征,平定阿古柏之乱,收复天山南北,同时在境内仿行左宗棠治军理政,修路植树,劝课农桑,颇有政绩,左宗棠特为之撰文立碑于甘肃会宁属,名曰“平政桥”,以示赞赏。光绪七年(1881),升甘肃按察使。十年冬,调补新疆布政使,以精于理财,勤于治事而政声大著,尤为称道的是,在任期间不畏强暴,与沙皇俄国据理交涉,争回被沙俄侵占的帕米尔地区。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中国海陆军节节失利,李鸿章又避战求和,致使大连、旅顺等地先后被日军侵陷。清廷决定起用湘军,十一日,以湘军宿将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湖南巡抚吴大  帮办军务,督办东征军务,节制关内外各军。时在家乡湖南省亲的魏光焘奉特旨募兵三千组成武威军随吴大  北上援辽抗日。 
  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魏光焘率武威军六营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行军近万里,终于赶到了冰天雪地的山海关外,于田庄台布防。喘息未定,随即与原驻及先到之清军宋庆、依克唐阿、长顺等部汇合,对已被日军侵占的海城发起第四次反攻。日军第五师团从九连城间道而出,袭占辽阳南九十华里的吉洞峪,作虚攻辽阳之势,辽阳大震。驻守海城的日军第三师团也突围北上。清军误中敌计,长顺所部清军放弃鞍山站回师救辽阳。日军跟踪追击,一举夺占鞍山站。不久,日军第三师团、第五师团会合,除留兵一部控制鞍山站外,合军西指战略要地牛庄。 
 
  二月初七日,魏光焘得报军情,即由海城撤军回援牛庄。初八日晨,两军接仗,魏光焘以3000兵力抵抗日军两万精锐之众的进攻。魏从容若定,指挥所部诱敌深入,待日军接近时,进行猛烈反击,予敌重创。但日军凭仗优势兵力,突入市内。湘军各营被迫困守市区,依托民房进行巷战。双方短兵相接,往复拼杀。魏光焘向来有股“湖南蛮子”的蛮劲,于此时蛮劲大发。他的战马因听不惯日军大炮的轰响而狂叫乱蹦,把魏光焘从马背上掀下地来,跌了个仰面朝天,哨官肖福山急忙赶上前去,将魏光焘扶了起来。魏光焘揉了揉跌痛了的腿脚,便对那马训起话来:“畜牲,软骨头!难道你也怕东洋鬼子吗?日本的大炮有什么可怕的!你给我往前冲!”说罢,又翻身上马,猛加一鞭;那马似乎也听懂了,奋蹄飞奔而去。士兵们看到主将如此英勇,倍受鼓舞,士气大振,皆殊死向前冲杀。此仗之惨烈,史无所闻,但见战场上炮火连天,血肉横飞,湘军部将余福章、陈胜友战死,伤亡2000余人。魏往来督战,竞至三易坐骑,血染衣袍。相持至深夜,由于双方兵力的悬殊及我方武器的落后,且弹尽粮绝,清军援兵不至,魏不得不率余部从西面突围而去,牛庄于是陷落。 
 
  此役虽然失败,但它予敌以重创,日军死伤约四百人,其中有今田唯一等将佐军官十五人。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巷战。参战清军在强敌面前英勇拼杀,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牺牲精神和民族气概。
 
  魏光焘此次虽然失守牛庄,但清廷认为他勇猛可嘉,虽败犹荣,于是将他提升为陕西巡抚,以后又连升为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直至两江总督。 
 
  魏光焘后来写过一首回忆牛庄之役的七言绝句: 
 
  东洋小丑犯牛庄, 
  士尽争先血染冈。 
  大炮长枪何所惧, 
  要凭胆剑斩豺狼。 
 
  其杀敌御侮之爱国情怀,湖南人英勇无畏之血性蛮劲,皆耀然于诗中字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