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侗族文艺

何 彬 湖南名人网 03-26 

  在我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独特的优秀的民族、分布于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南一带。

  但是,可喜可贺的是,多才多艺的侗族人民无论在哪个时期,在文艺方面都有着灿烂辉煌的一页。如:公元618年以前,侗族祖先创造了原始歌舞“耶”(Yeen)、古歌(gal dens)和神话传说(nyonc)三种文字形式;公元618年至公元1368年,侗族文学在形式上产生了说唱结合,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相继问世,如:长篇叙事歌(gal  ienh)并由古歌演化出了款词(knant)和白话(sungp  bagx);如公元1368年至公元1911年,这个时期的侗族文学体载更加丰富了,如:诗歌有耶(yeen)、歌(gal),朗诵体有款词(kusnt)和白话(sungp bagx)和戏曲(yik)等。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南一带的侗族人民,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虽然不断地得到升华,但是,侗族祖先创造的任何文艺形式,基本上都没有失传,而且大多数文艺作品已经经过侗族文人的搜集,整理、改编成创作,在相关报刊杂志上发表及在侗族地区演出并在相关文艺赛事中获得各种奖项,为侗族文艺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的源泉。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侗族人民对业余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发展传统文艺的同时不断品、现代舞、记录片,而且已被广在群众喜闻乐见。

  侗族地区在改革开放经后所创造的这些文艺形式,以宣传党的政策及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习俗等为主要内容,曾经沉寂了好长时间的侗族大歌、侗族小歌不仅成为当代侗族文化生活的一片风景,也增添了反映侗族人民幸福快乐等方面的内容。

  快板式侗戏,产生于1985年,系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文人何苏所创,由何苏编剧,导演的快板式侗戏《走马观花》,虽然是他的处女作、成名作,同时也为快板式侗戏开辟了源头。

  侗歌表演唱,与传统对歌形式毫无相同之处。所谓不同,是因为它在唱法,内容方面没有受到约束。但侗歌表演唱一般只在喜事场合出现,如:结婚庆典、生日宴会等等方面的喜事。而与其它文艺不同的是,这种文艺形式一般只由喜事的主人请侗族有名的歌手来演唱,他人一般没有登台献艺。

  小品,是一种借鉴电视小品创作的文艺形式,但侗族文人所编的小品,大多内容都与侗族地区的人物或事件相关,而且具有较强的欣赏性、芦笙舞明显不同。现代舞之所人与这些舞蹈不同,是因为它没有侗族原汁原味的乐曲,是因为它所用的服装也不是侗族正宗的服装,但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是侗族人民的生活、爱情等内容,而且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有的舞蹈节目在各种文艺赛事中获奖。

  记录片,是近几年来才产生的一种文艺形式。但它不是一种大众化的文艺品种。它之所以不大众化,是因为它目前仅仅通过拍摄的方式全程记录婚礼、生日等值得纪念的喜事。当然,在这些记录片的拍摄方和主办方把这些记录片做为一种挣钱渠道,投放当地文化市场进行销售。

  随着改革春风的沐浴,随着侗族文艺的发扬,创新与繁荣,侗族民俗文化村、古迹名迹、自然风景区也相继开发,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侗族文艺也相继成为经济文化的产业,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人土欣赏侗族文艺、了解侗族文艺的平台。

  目前,在民俗文化村、风景区一直深受游客喜爱的侗族文艺品种有:原始歌舞“耶”(现称“哆耶舞”)、侗族大歌、芦笙舞、现代舞、小品及游客参与节目《敬酒歌》、《辨新娘》(舞蹈)、《抢红蛋》等。而让人遗憾的是,演员们所穿的服装找不到侗族的特色;演员们的说唱再也没有正宗的侗族语言。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侗族地区都有这种现象,其实在我的祖籍——一贵州锦屏及贵州的其它侗族地区,仍然能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侗族文艺,仍然能够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民俗风情!

  而令人欣慰的是,历史悠久、显示侗族人民智慧的建筑艺术作品及工艺美术作品,在日新月异的侗族地区仍然发扬光大,如:木质结构、结实牢固、扣合无隙、形状不一的鼓楼、桥梁、凉亭、楼房;如:大都美观实用,各具特色的刺绣、编织、印花、彩绘、雕刻、剪纸等,甚至有的手工艺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一种挣钱渠道,实现了工艺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价值。

  当然,民族文化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升华,但是,我仍然希望我们侗族文艺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