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菜饮食文化的舞台上,湘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到湘点,无人不识何华山,他是国家面点技师,是红极一时的湘点大师,从事白案有30多年,他做的包子堪称一绝,圈内都亲切地叫他“何包子”。
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何华山出生于沅江市,1978年,17岁的何华山只身一人来到长沙饮食公司工作。
大师的名号从来都是艰辛和汗水换来的。当时高中毕业的他,从最基层的洗碗、打杂开始做起。出于对面点的热爱,他一有时间就会到隔壁的点心房偷师瞟学,如此经年累月,点心房的师傅觉得他是个苗子,很有天分又勤劳踏实,于是便把他从打杂间调到了点心房。
之后,他又拜入享有“发面大王”之称的白案名师李寿泉门下,专心学习白案,并深得师傅的欣赏。
精巧的手工是行走于白案的根本。谈到白案的求学之路,何华山说道:“那段时间真的很辛苦,每天都只能睡几小时。”白案对“手性”要求十分讲究,其大小、厚薄、粗细都是学问。做面点需要一双好手,这是先天的东西,此外,还需要有极高的悟性,必须对每个点心有独到的理解。早起做“式样”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一做就是好几个时辰。每次做完都会给师傅检查,然后修改,如此反复。更难得的是,在这段学徒的时间里,他不忘充电学习,坚持上了五年的夜校,完成了大专的学业。
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最重要的是有恒心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30多个寒来暑往,何华山的坚持和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这位谁人不识的“湘点大师”。1987年他获得第三届青年自学成才奖,省委领导亲自为其颁奖;随后又先后获得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银奖;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金奖等。2007年省政府授予何华山“湘点大师”称号。名声大了,请他出山的机会也多了起来。他长期担任省市餐饮考评员,多年来他还应邀到学校、部队等部门培训了一批批优秀的面点人才。
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自然有他过人之处。
何华山早年曾拜入湘菜大师王墨泉门下学习红案,自己也曾开过餐馆,在杨裕兴学过压面,和书画大师李力学了两年的书画。他曾笑言自己绝对是湘点大师里书画最好的。诸多的经历,博学多才,使得何华山拥有很多旁人没有的技艺。
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何包子的包点有自己的特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经他手做出来的鱼虾面点,感觉放到水里能游起来一样。
他在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的银奖作品“喜鹊含梅包”,是先用面做成笼子的形状,然后固定在模具上,再进行油炸,在旁边用面做几只喜鹊和几支寒梅,寓意喜上眉梢,然后在外面再做几个鸟笼包做点缀,十分有意境美。在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的金奖作品有“菠萝酥”、“群虾戏荷”,其中“群虾戏荷”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这也得益于他深厚的功底:画中有藕、荷花、各种姿态和形状的小虾,或立于荷花之上、或在戏水。
“做面点的最高境界是让顾客看到这幅作品都不忍心去吃。”何华山笑着这样说。
传承湘点 发扬湘点
上海有城隍庙小笼包、开封有灌汤包、天津又狗不理包子、长沙有德园大包,都各有各的特色,南方北方面点各有所长。何华山说:“面点在北方是主餐,北方面点相对要粗犷、大众化一些,我们南方面点一般是茶食,品种和花样档次相对要高一些。”
如何发扬湘点,传承湘点,打造湘点品牌,这一直是何华山思考的问题。
30多年的餐饮生涯,何华山已有50多名徒弟。年轻的徒弟何繁算是得到了真传的弟子,她2011年开办了自己的食品企业,并邀请师傅一同加盟。“对于做湘点食品公司,师傅很支持我。师傅的德行很高,他希望徒弟做得好,知道我要开公司,第二天就过来帮忙。并且在多个方面给予技术上的支持,比如怎样改良老面、如何采用最传统发酵方法等等。”何繁说道,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他们重点挖掘了40多个湘点式样,都是传统的湖南面点,有大众化包子馒头,也有银丝卷、马蹄卷等特色包点。采用纯手工制作,不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按照这样严格程序制作的包点口感更有嚼劲。此外,在经营上,师傅经常叮嘱他们要特别注重食品安全。“只有自己能吃,父母能吃,小孩能吃才能给顾客吃。”何华山这样要求他们。几年下来,由于他们做的都是良心产品,因而在顾客中的口碑一直很好。
谈到传统湘点,何华山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以前传统的湖南点心都不是以前的味道了,像双油烧卖、银丝卷、马蹄卷等工艺都十分的复杂,现在市面上做的都简化了工序,一般市面上做2个小时的,我们要做5个小时。还有很多被遗忘的点心名字,譬如:水晶腌菜包(要用到冰糖、肥瘦肉、白糖、梅菜等)、四眼鲜肉大包、湘潭脑髓卷(要用到盐、白糖、肥肉)、鸳鸯滚酥大油饼、米花糕(用早稻米生物发酵而成)等。
“我们做湘点,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尽可能留住长沙人舌尖上的美好记忆,让湘点与我们荣耀天下的湘菜相映生辉。”看得出,何华山内心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作者:杨文韬 郑礼 万璐莎)
湖南名人网以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展现湖南名人风采,揭示名人成长规律,激励世人奋斗成才”为宗旨,努力为湖南人民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食粮”,扩大湖南名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