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唱红椪柑县
——记一位作曲家的采风与感悟
“我曾疑惑多年:是整天追求《又唱浏阳河》的大影响,还是扎扎实实走进人民的需要?像《沅水神韵》不走唱红全国的路子,却给泸溪这片土地带来实在的推力。艺术家在人民的需要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推动发展中付出有效劳动,这个方向可能——更对。”
无论你把它们叫甜橘、红橙,泸溪人都会帮你纠正过来:它叫椪柑,是不用说甜而更甜,不用说红而更亮的蜜果。泸溪人唱了十年的歌里是这么唱的:“神山神水出神果,泸溪椪柑美名扬。”
椪柑红了的时节,湖南省“武陵追梦”泸溪采风团20多位艺术家来到这里。巍峨群山,成万亩果园,艺术家们山间一站,铺天盖地的橙色笑脸,闪闪亮亮像无数橘色灯笼,蜂拥扑面。这些带着笑、吐着蜜、闪着光的亿万橙色精灵,像集合来的庞大合唱团,仿佛与天地万物的大合唱就要开场。
您就是写《沅水神韵》的邓老师?
对泸溪这片土地,邓东源念念不忘,一次次来,他觉得有缘有感觉,也有责任。十年前,他谱曲的《沅水神韵》就在这里写成。写一稿,不满意,就两次三次地来,尽量贴近大地、触摸到泥土的暖意。
这位省音协主席,最能体会情绪的舒缓、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换如何靠近老百姓的胃口,起承转合、谋篇布局也都来自生活的深处,体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可能有后来的传唱。他把一双有形的翅膀插在音符上,让百姓的喜好能够唱着飞翔——《沅水神韵》就这样写出来了。
“武陵追梦”泸溪采风的头一天,邓东源忽然被一阵热闹的地花鼓调吸引。他和词作家肖正民的音乐采风就临时改在了有曲儿召唤的“青莲世第茶书院”。一进去,“地花鼓”5人小班正拉琴、伴唱,活灵活现地扮旦角、演小丑;上楼来, MTV在背投大电视里居然正一遍遍回放《沅水神韵》,一批游客在跟着学唱。“沅水湾湾悠悠地淌,淌过泸溪我的家乡……”
“您就是写《沅水神韵》的邓老师?这歌写得太美了,写出了我们泸溪的精彩和神韵。它成县歌了,县里比赛全县唱;州里红歌它必唱;百人合唱、两百人伴唱夺过州里唯一的特等奖。我们这里茶客书友都喜欢听、乐意学……”茶馆的主人、两个很有情调的姐妹周明霞和周明明兴奋不已。
走进民间、钻进鲜活的文化土壤
《沅水神韵》是十年前军旅作曲家邓东源和时任长沙市市长谭仲池合作,特为“2005首届中国泸溪椪柑节”量身定做的主题歌。张也温婉恬静的演唱,把这歌唱活了、唱响了。邓东源是个“扎实人”,采风足迹踏遍全国,对歌词讲究到苛刻程度,一旦好词到手,不吃饭、不睡觉都会一夜写就。当年拿到《沅水神韵》歌词那天,邓东源就没过夜。一气呵成后,词、曲的打磨,两人磨破了新鞋、走疼了双腿,一次次往泸溪走、往基层去……
此时,邓东源来不及听两姐妹的夸奖,把楼下的“地花鼓”请上来仔细聆听琢磨。曾获过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词作家肖正民和邓东源共同分析、一起破译:“辰河高腔融进了湘剧高腔、花鼓戏元素。现在是清唱,若配以唢呐、鼓、弦等民间器乐,会更抑扬高亢,古朴悠长。”曲调探讨、五线谱记录,两人笔记本上记个不停。“十年前,我和仲池老师也是这样走进民间、钻进鲜活的文化土壤,反复从吸取民间音乐来增减我们的词曲元素,才有后来的《沅水神韵》……”
一旁的泸溪县委宣传部部长向鸿雁感慨道:“十年前,您就挖走一大坨宝,但很快成百倍地还给了泸溪人民。从土地里刨出的好歌再回到这片土地,是极好的养料,让更多作物生根开花结果……”
邓东源说:“《沅水神韵》能如此接地气、受欢迎,甚至推动全县的各行各业,你知道谭主席的歌词改了多少遍?11遍!‘阿公的酒碗里有神曲’,这‘神曲’二字直到最后演出前才改定。而那句‘阿妹的背篓里装……’‘装椪柑’还是‘装希望’?谭主席第五次下泸溪,在大街上看到一女孩拉着拖箱在路上奔着,‘向往’这词立马跳出来了——年轻人爱故乡又向往外面的世界,是他们的时尚,更是家乡的希望,才有了‘阿妹的背篓里装着向往’……”
艺术在人民需要中实现价值
当天晚上,回到驻地的谭仲池一进门就喊:“哎——肖老师,你的‘新韵’咋样了?我的《沅水古韵》初稿完成了,回去再打磨。不行再下来。”原来,《沅水神韵》唱响以后,文艺家们想为泸溪打造配套三部曲。《沅水古韵》谭仲池领了,《沅水新韵》肖正民包下。肖正民说:“还差一点点。末尾两句卡壳了,昨晚想到半夜,都不满意。”“好,要的就是精。回头再下去,会有新灵感……这些年,我体会,脚踩泥土、身接地气最重要。感情贴上去了,脚就跑得勤,带体温、带真情,歌词元素就冒得出,还都是好东西、真家伙。”谭仲池兴奋地说。
“泸溪人对文化的觉醒正是创作精品艺术的肥沃土壤。”邓东源像在始终琢磨一个问题,不停地思索。“我突然发现,艺术在这里,已转化成政通人和、百姓安康的祥和之基。”
邓东源的话很快得到印证。
县政府门前的市政广场,一大片大姐大妈在投入地跳广场舞,曲目居然又是《沅水神韵》。旁边,一个男同志嘴也跟着动,他叫石泽华,做服装生意,经常带着孙子来玩。“您也会唱?”他有些羞涩地说:“会唱。好歌人人爱,高兴就跟着唱,开心就跟着哼。这日子越来越好,幸福生活唱着过嘛。”
在这里,我知道了——十年间,三届县委书记和全体干部职工都能唱《沅水神韵》;十年间,无论是全县赛歌还是州里选拔,《沅水神韵》都能夺魁;十年间,每年泸溪春晚,《沅水神韵》都把百姓情绪调到最嗨。一首歌就这样深入人心,经久传唱。一唱,就十年。
县文广新局李玉梅局长说:“老百姓每天都聚集在门前广场,地方小调、广场舞、舞剑练功,一片祥和……不能说,一首歌改变了县里的经济和文明,但一定能说,天天唱着歌的老百姓是祥和安宁、快乐幸福的。《沅水神韵》催甜了椪柑、唱红了泸溪、唱暖了百姓的心。当然对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邓东源突然恍然大悟:“对,‘人民需要’这概念好。我也曾疑惑多年:我是整天追求《又唱浏阳河》的大影响,还是扎扎实实走进人民的需要?像《沅水神韵》不走唱红全国的路子,却给泸溪这片土地带来实在的推力。艺术家在人民的需要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推动发展中付出有效劳动,这个方向可能——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