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伟:我要画出一种当代情感,拍下需要解释的美

李婷婷 新湖南 12-13 

何立伟:我要画出一种当代情感,拍下需要解释的美_湖南名人网
作家、画家、摄影家何立伟简介>>

  “我要穿着故乡的拖鞋,在全世界散步。”

  这一回,头顶海派礼帽、脚踩中式布鞋的何立伟先生,真的把色彩和光影的触角伸到了太平洋彼岸。

  北京时间10月12日,“只在红尘——老何的日常”何立伟个人艺术展在美国旧金山百年艺术画廊隆重开幕,展出何立伟近年来创作的文人水墨画、漫画及摄影作品一百余幅。这也是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的收官之展。

何立伟:我要画出一种当代情感,拍下需要解释的美_湖南名人网

  开幕酒会吸引与会者三百余人,有当地白人、有华人、有侨领;收到贺状若干,包括州参议员和市长。奇怪的是,这些不懂中文的老外纷纷表示看懂了,欢喜之余当场请购了7幅作品。

  展会义工之一Nora在一旁咋舌:“我参与操办过8次这样的展览,这么热闹的场面,今天还是第一次遇到。”

  一个中国文人,远隔重洋举办画展,为何引来如此关注?究竟是什么能唤起这些操持着不同语言的人们的经验?在太平洋彼岸办个展,为什么会是何立伟?

  美国旧金山,80后长沙妹子被何立伟的一张画惹哭

  早在去年10月,由长沙市文联主办的“亲爱的日子——何立伟文学艺术三十年”展览在长沙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开展。与此同时,远在美国旧金山的80后长沙妹子姚婧,翻看微信时发现,她的朋友圈被一个叫何立伟的人刷屏了。当看到其中一张水墨画时,她愣了半晌,突然趴在桌上抱头痛哭起来。

  画面上,一位娭毑站在屋檐下,喊孙女回家吃饭。姚婧说,小时候她是娭毑带大的,当她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们跳橡皮筋忘了时间,娭毑就是这样站在屋檐下呼唤她的小名。

  从来没有为一张画哭泣过,为什么见到这幅画竟哭了半个小时?在美国生活多年,以为早已淡忘了童年时光,为什么被一张来自家乡的水墨小画突然唤醒了记忆、击中了情绪?这个何立伟是谁?

  年底,回家探亲之余,姚婧开始多方打探这位竟然把她惹哭了人。几经辗转,她终于见到了何立伟。

  饭桌上,她请求拜师。何立伟吓了一跳:“我自己都是自学的,拜什么师咯!”姚婧很坚持,说不是要学一门特定手艺,是想拜他这个人为师,他的日常经验,他的生活态度。因为,正是画里的这些内容,深深打动了她。
 

  将何立伟画作带到太平洋彼岸,筹备展览

  过完春节,姚婧带上老师何立伟的十几幅画作回到美国。她逢人便介绍老师的作品,还买来相机,报考旧金山艺术学院,开始认认真真学起了摄影和绘画。

  “这个妹子真的很聪明,天分极高。”何立伟翻着手机相册里学生发来的习作说,“才多长时间呀,你看拍得多有感觉!”

  除此之外,姚婧还想为老师在旧金山办一个展览。多方联系后,得知第二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正在筹备,她将何立伟的作品带给主办方看。看过作品后,大家一致认同,将何立伟的个人艺术展,纳入本届中国艺术节。

  要将写着中国字的画作带出国给老外看,翻译是一个大课题。何立伟认为,他这些带着浓浓长沙味的“俚语”,如果找一个中国人翻译,肯定会损失很多口语中诙谐活泼的部分。

  他和姚婧带着画作,来到旧金山萨特街1409号的百年艺术画廊,馆内的陈设与氛围十分符合何立伟的设想,画廊负责的是一个犹太人,当姚婧向他用英语讲解每一幅画的涵义,这位聪明的馆长竟能一一领悟其中神趣,并用美国西部俚语翻译出来。

  姚婧听完,一拍手:“就是这里!就是他了!”

何立伟:我要画出一种当代情感,拍下需要解释的美_湖南名人网

  是什么唤起这些操持着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共同经验?

  北京时间10月12日,作为本届中国艺术节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类唯一个人展览,由文化部发起、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承办、湖南省作家协会与长沙市文联主办的湘藉著名作家何立伟综合艺术个展“只在红尘—老何的日常”,在旧金山百年艺术画廊隆重开幕,展出水墨画、漫画及摄影作品百余幅,文字内容由这位画廊馆长全权翻译。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文化参赞肖夏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还代表总领事馆收藏何立伟的一幅“我要穿着故乡的拖鞋在全世界散步”的水墨作品,同时颁发收藏证书。何立伟还与现场观展的孩子们一起绘制了一幅充满想象力的1米X6米的大画作:《我们爱地球》,赠与当地社区。

  第一天的开幕酒会,已吸引与会者三百余人,7幅作品当场售出。有一位当地老太太,无意中走进画廊观展,第二天便又领了数位朋友前来看画,并买下一幅作品。

  “正是这位聪明的馆长,将作品文字内容用当地的俚语精妙转换和再现,才能让前来观展的老外们更完整、更接近地领会到其中的中国文化意趣。”何立伟说,“展览的成功,得给这位犹太馆长记一大功。当然,最得感谢姚婧,在此之前,她从没有策过展。”

  “究竟什么能唤起操持着不同语言的人们的经验?不是绘画技巧,正是里面的文学内容。”何立伟端起茶杯,砸吧砸吧嘴,“归根到底,绘画和摄影,都是我的文学延伸,是我文学式的观察与表达。”

  从未握过毛笔,画出来竟引起争相抢夺

  何立伟的首要身份,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委、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文联主席。一个作家,为什么作起了画?

  说到画画的缘起,何立伟将时间的箭头瞄向了上世纪80年代。“完全起于无心。那时候我和作家们通信,像给史铁生、韩少功、陈村、赵玫等等,都喜欢连文带图地写,不按常理出牌。”他说,史铁生最喜欢他的漫画,家里每来一位朋友,就给他们看画在信里的画,“有一回,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炜去了,看到我的漫画,便拿去发表在他当时主编的一本刊物上了。另外也有一些朋友,把我的漫画信拿给刊物刊登。我一时兴起,就画起了文人漫画。”

  后来,《台湾新闻报》也来约稿,首先约的当然是文字。恰逢彼时何立伟受邀访美,急急忙忙学起了英语,推说暂无时间写文,便拿出部分漫画,权当交作业。没有料想,几十幅漫画发完后,一时间,报社接到读者来电无数,纷纷询问为何这么有趣的漫画不再刊发了。《台湾新闻报》再次找到何立伟,与他约定,每月月底寄送20幅漫画,并开出比大陆高出十几倍的稿酬。

  “每月20幅,我都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从来没有灵感枯竭过。”何立伟难掩得意的神色,说从那时起,他也开始思考,为什么没有绘画基础,画出来的作品却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就像我画水墨画,也不过就是两年前的事。文联换届,来了两位新的副主席,一个喜欢书法,一个喜欢画画,便在办公室置一案台,每天挥毫泼墨。”

  从来没握过毛笔的何立伟,也提笔蘸墨涂鸦游戏几笔。画出来后,竟引来全办公室年轻伢子和妹子的索要。“这是何解?”他瞪起眼睛,兴致大发,开始一幅一幅画下去。

  我想画出一种当代情感,我只想拍下需要解释的美

  每天午时,文联办公室内都会出现一大盛景:用不规范的姿势抓着毛笔的何立伟,身边围着一溜儿排队等着要画的人,画一幅,抢一幅,在这样的良性刺激中,一张一张画到了今天。

  一个作家作起了画,为何又玩起了摄影?同样,对于镜头里的构图和光影,何立伟也是无师自通。

  在他的镜头里,大都是人的表情,人的姿态,人的故事。“我的摄影是人文的,我只拍下人物展露情感、性格的瞬间,以一个作家的视角,文学式地观察生活,表达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何立伟说,他最终还是一个文人,在他手中,任何艺术门类都是文学的延伸。

  “现在很多山水画的一个大问题是,表达的都是假山假水假感情。古人画山水,因为他们本身就生活在那样的山水里。现在我们已经缺失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山水,跟我们的日常已没有太大关系,生造出来或者说模仿复制下来,就显得矫情。”他希望能画出一种当代情感,因为思想、观念都会过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修正、改变,但万古不变的就是人的感情:对人的爱意、对事物的欢喜之情、对美的感知,“很多摄影图片像素、光影、构图各方面都很完美,你挑不出它的毛病,但你就是觉得它跟你没关系,它离你很远。”

  “那么多人拍黄山的迎客松,那是不需要解释的美。可我只想拍下需要解释的美。”他说。

  【结语】

  绘画和摄影总能让这位年届六十的“老小孩”滔滔不绝,但何立伟依然肯定:就像一个人不断画着同心圆,不管大圈小圈,都万变不离其宗:文学。

  对于他来说,文学就像一棵大树,不断生发出不同的枝叶。他说,他是一个被兴趣的鞭子抽着走的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有趣的人和无趣的人,不管是男人、女人,不分种族、年龄以及贵贱尊卑,我只爱和有趣的人玩,远离无趣的人。”

  他像一个敏锐的猎人,随时待命将美“一枪命中”。他觉得,人活得像个人,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最大的自由。

  这是为什么,自称没有绘画技巧的他,在远隔重洋的海外,能用水墨和光影唤起人们日常和共同的经验,深深地打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