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蔚泓:一位海归科学家的行动与梦想 走在分子抗癌的长征路上
荣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之后,谭蔚泓和他的团队依旧在路上,“我总认为自己还有无限的可能去做一些事情”。
要努力地工作,聪明地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快乐工作,快乐科研。
科研就是要允许失败,搞科学研究本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如果实验都能把预见证实了,研究也就没有新意了。
◆本报记者 黄旻
谭蔚泓,1960年出生。现为省政协常委、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海外知名学者,国家纳米科技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获得者,2001年湖南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防部基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基金等课题50多项。
谭蔚泓团队在生物分子识别的医学应用上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已筛选到不同疾病细胞的核酸适配体,包括白血病、肺癌、乳腺癌、胰腺癌、肝癌等癌细胞以及一些传染病的DNA核酸适配体,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和开发。
谭蔚泓和他的科研团队部分成员 本报记者 彭英杰/摄
已是寒假,湖南大学校园里颇显宁静。蒙蒙细雨中,三三两两的学生拖着行李箱结伴回家,麓山脚下偶尔传来几声鸟鸣,雨水顺着枝桠结成了冰晶。
室外的寒意丝毫没有褪却实验室里的热度。在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门口,湘声报记者隔着玻璃门,就看到戴着口罩,身穿白色实验服的工作人员在楼道里来回穿梭。
省政协常委、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生物学院教授谭蔚泓见记者到来,弯下腰轻触门的侧边,玻璃门开了。“这门是红外感应的。”他一身素淡的装束,笑意盈盈地向记者介绍。
谭蔚泓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写意画,英文注明了画的主题:Teamwork(团队协作)。他领衔的团队成绩斐然,2014年以“功能核酸分子识别及生物传感方法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谭蔚泓早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后考入中科院。此后出国深造,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主攻专业是分析化学,但他并不是单纯研究化学的学者,随着科研探索的深入,他选择了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相关的化学研究。
“如今,要想像牛顿一样,因为一个苹果发现一个重大的基础定律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在科学上作一番贡献,最好的就是立足在几个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比如生命科学,这是现在最没有被人彻底理解、广泛研究的学科。生命科学需要从分子层面进行定量分析,而现在,很多还只是定性的研究。”谭蔚泓说,现在国内的科研条件、学术氛围越来越好,他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深耕下去,创造更多可能。
进阶式成长
谭蔚泓出生在湖南益阳,身上有着鲜明的湖南印记。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多年,依旧乡音未改,自我介绍时会把自己名字中的“泓”发音成“横”。而他进阶式的成长经历,也显示了湖南人性格中坚韧、执着的一面。
谭蔚泓成长在没有择校观念,没有升学压力的时代,甚至当时读书都不被一般家庭重视。他说:“那个时候,父母从来不会逼你读书,并且偏向于让孩子学一些技术。”但受到身为教师的父母影响,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即选择参加考试。“当时没有一个人认为我考得上。”他却最终考取了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
由于学习基础并不好,又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他的整个大学生活都是在刻苦攻读中度过的。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被分配到益阳的一所大学(现湖南城市学院)任教。但他没有就此止步,又很快选择了考研。
在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他毅然放弃在中科院直博的机会,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谭蔚泓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化学博士,1996年起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任教。
谈及自己的求学、科研之路,谭蔚泓说:“我总认为自己还有无限的可能去做一些事情。”这种进阶式的成长经历,让他的学术积淀愈加深厚,心态更加开放包容。他认为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对自身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做一个快乐的科学家。
更精准抗癌
2000年,谭蔚泓被湖南大学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2010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生物学院,他成为第一任生物学院院长。同年,他成功申请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并获得立项资助,成为首席科学家。
为什么要回国做核酸适配体研究?在谭蔚泓看来,这些年来,国家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针对疾病研究而言,我国人口基数大、病例样本多,而国内核酸适配体研究刚刚起步,临床应用很少,“我希望在推动核酸适配体的应用方面,为人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找到新的分子工具”。
目前癌症患者化疗的难点在于,化疗药物不仅仅杀死癌细胞,还会杀死正常细胞,毒副作用大。而核酸适配体是一种人造抗体,可与癌细胞高特异性结合,能够更加灵敏、精准地识别癌细胞。
近5年来,谭蔚泓带领课题组将核酸适配体应用于抗癌研究,并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给药体系,他将这一套给药系统形象地比喻为DNA“纳米火车”。
“火车头”由核酸适配体构成,可与某种特定癌细胞的膜蛋白结合,为给药系统提供“方向”和“动力”。而其余的DNA结构则构成了一节一节的高容量“车厢”,用于装载抗癌药物或其他生物试剂。由核酸适配体构成的“火车头”,能准确地将药物输送至癌变区域,避免了对正常细胞的“误伤”,而且,整列“火车”由生物分子组成,毒副作用也非常小,可大大减轻化疗给癌症患者带来的身心痛苦。
为了及早实现这一成果的应用,目前,实验室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外地多家医院开展合作研究,医院为实验室提供白血病人的血液、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等样品,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面对面交流医学问题,共同找寻科研发力点。
科学家的“快乐观”
在谭蔚泓工作的实验室墙上,印有一段英文:work hard,work smart,work together,be happy。这也是他个人的教学和生活理念。
“要努力地工作,聪明地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快乐工作,快乐科研。”谭蔚泓自己也是这样践行的。他平时工作十分忙碌,由于有很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经常出国进行访问交流,常常是一下飞机,就从机场直奔会议室与他人讨论科研课题。
谭蔚泓是高产学者,学术论文数量多,质量高,每年都在国际化学领域顶级刊物,如《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多篇论文。2014年,他成为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高被引科学家奖”得主,在湖南高校仅有两人获此殊荣。
“如果实验失败了怎么办?”面对湘声报记者的提问,谭蔚泓很坦然,“科研就是要允许失败,搞科学研究本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如果实验都能把预见证实了,研究也就没有新意了。”
对于师生关系,谭蔚泓有着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学生见了老师不要有畏惧感,要让他们感觉到每一个人在集体里都是平等的。”在指导学生的博士论文时,他会将学生的原文与他修改过的进行对照,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改,同时也倾听学生的想法。
他的学生邱丽萍说:“谭老师很能包容错误,给我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在每周的组会报告中,谭蔚泓会询问每一位学生的研究进展、遇到的问题。如果碰到有学生为了发表论文,迎合一些热点噱头写文章,他也会生气,“这样做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要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
谭蔚泓乐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每逢节日,他会与学生们一起组织晚会活动,唱歌、玩游戏,偶尔还会邀请学生到家里一起下厨做饭,“我倡导平衡的生活方式”。在闲暇时间,他热爱打网球、登山、下象棋,时不时还玩玩桥牌和数独。他的办公桌上,除了《纳米生物检测》、《分子传感与逻辑门国际学术会议》这样的专业书籍,也有《李叔同文集》、《琴棋书画鉴赏》等文化读物。
谭蔚泓办公室的书桌上还摆放了一排玩偶,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学生送给我的。”谭蔚泓指着这一排5个玩偶,每个下面刻了一行小字:生物纳米技术、核酸适配体、分子工程、筛选技术、分子信标,“这刚好是我的5个科研方向,学生也希望我快乐地做科研吧。”
在专注自身科研工作的同时,谭蔚泓积极参与分析化学学科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已有15人成为教授、37人成为副教授,其中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长江学者、2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对推动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