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非遗传承人朱国强:清油灯下的“皮影梦”

谢璐 中国文明网 10-22 

长沙非遗传承人朱国强:清油灯下的“皮影梦” _湖南名人网
皮影艺术家朱国强简介>>

  8月23日晚,北京市东城区东方花园酒店演艺厅内锣鼓喧天,“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皮影戏全国巡演”第四站在此拉开帷幕。舞台上,正上演《狼牙山五壮士》,惟妙惟肖的皮影造型、生动俏皮的演绎方式,引来台下观众热烈喝彩。 

  幕布后,53岁的长沙市望城区皮影艺人朱国强神情专注,一手操纵着“八路军”,一手操纵着“日本鬼子”,口里边唱边念,双脚打着节奏,汗如雨下。此刻,他的内心是喜悦的——他的全国巡演梦,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曾经“万人空巷”,如今观众寥寥

  多年前,长沙坊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浏阳的鞭子,河西的班子”。“河西的班子”指的就是望城一带的皮影戏班子,与浏阳鞭炮齐名。

  朱国强是皮影世家第五代传人,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戏,一唱就是38年。

  回忆往昔,朱国强颇为自豪:“1952年,省里成立皮影艺术剧团,团里清一色是望城人,我的父亲朱莲章就是其中的主力,他们创作完善的《龟与鹤》曾多次出国演出。”朱国强珍藏的毛泽东、贺龙等领导人与其父的合影,印证着他的叙述。

  说起当年的盛况,朱国强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所到之处,乡亲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叫我们去自家唱,经常是一户人家的戏刚唱完,胡琴、锣鼓、幕布等工具就被好几户人家分抢走。”

  在那个娱乐稀缺的年代,看戏是村里最“洋气”的消遣,朱国强所在的戏班子一年要唱400多场戏,想看戏的村民要提前一个月预约。逢年过节更忙,有一年“七月半”,他们一天之内马不停蹄地赶了12个场子。

  朱国强说,他们到过湖北荆州,到过江西万载,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1980年在益阳南县的北河口公社,“我们在一个空旷的打靶场上演,声音通过大喇叭放出去,吸引了上万人观看,真可谓‘万人空巷’!”

  然而,随着电影、电视、电脑慢慢普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如今,朱国强一年演出不到100场,认真看、喜欢看的观众更少。观众最少时,只有一个人。

长沙非遗传承人朱国强:清油灯下的“皮影梦” _湖南名人网
(长沙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国强 摄影/谢望东)

  家底搭进皮影戏,无怨无悔

  “乡下渔翁收了钓,看牛牧童转回程。庵堂寺观钟鼓响,秀女房中点红灯……”

  7月底的一个上午,朱国强坐在靖港古镇的“皮影艺术博物馆”门口,以手拍腿打着节拍,随口哼起了皮影戏《五台会兄》的段子,起承转合间,余韵回荡。

  随着皮影戏淡出舞台,唱戏的人生活艰难,纷纷转行。如今,全望城还兼职唱皮影戏的只有4、5个人,朱国强如果接到表演邀请,就把这几个人召集起来,临时组成一个班子;有时候叫不齐人,只能一人顶起4人的活。一年的收入也就3到4万元。

  虽然艰难,但朱国强从没想过转行:“影子戏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饭碗,但对我来说,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家宝’,是支撑我的信仰,是我唯一的梦想!”

  实际上,自入行以来,朱国强一直在为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而努力,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重亮”,寓意皮影戏能再现过去的辉煌。

  多年来,他四处奔波搜集老道具、老剧本,整理誊抄的剧本已近百万字。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克服重重困难,撰写了4万多字的论文《望城影子戏》,又自筹资金着手出版……最令他骄傲的,便是一手创立了“皮影艺术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有200多平方米,包含2层楼、5个展厅,有朱国强搜集整理的剧本、乐器、道具、历史文献等展品近2000件。走进馆中,玄关处,各式文献资料展示着皮影戏的源远流长;中厅里,墙角摆放的行箱、清油灯和搭台竹棍透露着老艺人的谋生方式,喇叭、京胡、锣、钹等传统乐器让人好似听到了一场热闹的大戏;再入里屋,1000多张不同造型的皮影挂满整间屋子,威风凛凛的关公、喜笑颜开的寿星、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仿佛娓娓述说着历史故事。

  这么些年过去,朱国强在他的“皮影梦”上投入数十万元,把家底都搭在了里面,还背上债务,妻子忍无可忍,8年前离他而去。

  尽管酸楚,他却不悔:“祖宗留下的好东西,需要人传承下去,我们不坚持唱,影子戏就会走向消亡,对不起祖先呢!”

  传统老艺术何去何从

  “口唱千古事,手操百万兵。四弦丝丝语,鼓磬艾艾鸣。”这是一首古诗对皮影戏的描述。作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望城皮影戏2013年入选长沙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国强本人也在去年被评为长沙市非遗项目传承人。

  “别看舞台小,没有扎实的童子功是玩不下去的!”朱国强很早就是行里的“全侉子”,吹、拉、弹、唱、操作皮影、雕刻制作、剧本编排都在行,一人最多可以操作十几个角色。

  “只可惜,一身的武艺没有人继承!”朱国强长叹。

  皮影戏市场萎缩,学戏的人越来越少。为了皮影艺人不断代,他打出了“免费收徒”的旗号,然而,坚持最久的徒弟也只学了一个多月。

  然而,在另一个地方——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换上“新装”,红红火火地上演,平均每年在各地巡回演出200多场。

  “我们对观众的定位是青少年、儿童,对传统皮影戏做了大量改良和创新。”该中心非遗研究部部长彭泽科介绍。

  首先是剧目上的创新,他们编创了大量儿童剧,比如《人狼同舞》、《肥猫哥》等,孩子们很爱看;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他们将电影技巧融入其中,加以现代化的舞美、音乐、灯光,利用蒙太奇将皮影戏包装得更时尚;再次,他们大力改良传统皮影,比如以杨丽萍的孔雀舞为原型创作的剧目《雀之翎》中,皮影人物连手指都能在操作下捏成鸟雀状。

  对于官方剧团的这些创新,朱国强欣慰之余也有自己的担心:“最原生态、原汁原味的老皮影艺术没有得到传承。”

  对老朱的担忧,彭泽科予以一定的赞同:“以前我们也是现场唱奏的,但受到资金制约,逐渐减少了现场唱奏的人员,如今都是提前录好音,现场用音响播放。”

  谈到如何更好地保护皮影戏,彭泽科与朱国强有着共同的见解——一方面希望政府加大补贴力度,让年轻人带工资学戏,政府买单、送戏下乡;另外,希望有企业家投资,在皮影演出、工艺品制作等方面走上产业化道路。

  朱国强的年纪大了,唱腔沙哑了,清油灯下的幕布黯淡了,当年追着要看皮影戏的人们记忆也斑驳了。皮影戏,这一民族艺术的精粹,将何去何从?是该把一切交予市场,还是由政府兜底保护?朱国强一直在等着那个答案。(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