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湘平:80载砚边耕耘 乐在其中

隋永刚 北京商报(北京) 09-30 

夏湘平:80载砚边耕耘 乐在其中_湖南名人网
书法家夏湘平简介>>

  从步入军营主管全军的文化工作,到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建,再到“夏体”书法享誉书坛,在8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夏湘平生活艺术双修,互为补充,以崇高的人品艺品赢得业内的赞誉,很多人尊称他为“夏公”。回顾走过的艺术道路,他坦言,从未离开并一直乐在其中。

  “夏体”书法有气魄更有胆量

  谈起夏湘平,就不得不提起他精心创作的《唐山抗震十周年纪念碑》、《汨罗江屈原离骚碑》、《朝阳阁赋碑》,三大碑不仅让他在书坛声名鹊起,更是赢得了“夏体”书法的美誉。

  在三大碑中,夏湘平非常喜欢为家乡创作的《汨罗江屈原离骚碑》。他说,“离骚是古典诗的代表作,其中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自由的向往,彰显着古代文人的品格”。

  创作这样一幅有意义的作品,夏湘平从内心感到非常荣幸,但在短短20天时间里创作一件2500字的大碑,这为他提出了很高的难题,“这样大的工程,写错字是不可避免的,漏掉一个字或者写错一个字是很可能的”。但是出于整体的考虑,夏湘平从来没有挖补过,如果有不满意的都是重新创作,“写碑与写字有很大的不同,碑是要千百年流传下去给后人欣赏的,作品只有完整流畅、一气呵成,才能体现出碑石书法的庙堂之气和山野之气”。

夏湘平:80载砚边耕耘 乐在其中_湖南名人网
隶书《大风歌》

  为了写出艺术的美感,夏湘平在通篇字体的构成上下了一番功夫,“离骚有很多异体字,版本繁多,而且文章里的兮字就有180个,同一个字创作时不能重复,避免相似的字体出现,来保持视觉上的一种韵律节奏”。

  闭门谢客1个月后,夏湘平终于把这件规矩庄重、字体严谨的作品完成。当这篇气势磅礴的力作刻在50吨重的碑石上,有人称赞说,“《离骚碑》气魄大,夏湘平的胆量更大”。

  创作要多些感性少些理性

  没有传统就没有发展,夏湘平的隶书创作也是得益于此。在数十年间的临池学习中,他接触了数十种不同书体的字帖碑刻,特别对于名碑《石门颂》情有独钟。那苍劲老辣的笔法、率意奔放的结字、字里行间的潇洒深深打动了他。

  用夏湘平的话说,《石门颂》是其艺术道路上的知音。据夏湘平介绍,那时候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练习,他就在上班路上拿在手中默临,从笔法结字到章法布局,都印在心里。

  对于隶书,清代名家包世臣曾言:“笔近篆,体近真。”夏湘平对此非常赞同。因此,在研习汉隶的同时,他广泛博取,将古篆苍茫的笔法、楷书严谨的结体及草书流畅的神韵都融汇到自己的创作中。有人赞叹夏老的隶书是各种书体的结合。“书法创作就是这样,要多方吸收借鉴,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字体,这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夏湘平表示。

  经过多年的研习,夏湘平的书法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不仅改变了用笔,还提高了对书法的认识。“写书法的人开始比较理性,临摹什么就要像什么,但在进入创作状态后艺术家往往是情绪化的,作品多些感性少些理性,用感情带动笔法结字。”夏湘平表示,无论临摹还是创作,必须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避免呆板,作品灵动而有神韵。

  书法艺术是玩出来的

  “我喜欢书画,是儿时玩儿出来的。”这是夏湘平对自我艺术的总结。在看似简单直白的话语中,其中却隐藏着他学书伊始对于艺术发自内心的喜爱。

  夏湘平坦言,从5岁学书到现在,80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对于儿时记忆仍然历历在目,“我的祖父是位民间画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家里的阁楼上发现祖父盛绘画颜料的小木盒,里面五颜六色让我激动不已,便在家里的墙上涂抹起来。自此以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对于涂抹的乐趣更浓了。不久,擅长书法的父亲为我找来了颜真卿、何绍基的字帖,这成为我与书法的最初缘分”。正是这种发自本心的兴趣,让夏湘平一直乐在其中,至今他仍然没有忘掉自己的初心。

  在夏湘平的眼中,书画不是谋生手段,只是一种游戏。“小时候纯粹的天真嬉戏,现在是艺术中寻找乐趣,”他说,不喜欢就不可能有动力,没有兴趣是写不好书法的。

  如今,夏湘平即将步入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以一颗平常心在书法中找寻自然的创作状态。“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写书法也是如此。只有在平和的人生态度中,才能创造美、发现美,带给人以共鸣、启迪。”夏湘平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夏湘平

  1930年生,湖南湘潭人。1949年9月参军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全国美展评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