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24岁毛泽东第一次指挥"作战"

admin 人民网 08-24 

  7月上旬,记者又一次来到长沙猴子石大桥东岸、桥头堡北边的“猴子石”石碑前。

  这石碑是2009年6月29日重立的,“猴子石”三字由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唐双宁题写。

  这碑的背面道明了“重立”的由来。这里原有一块巨型石头,本叫“浦石”,因形似猴子,石称“猴子”地名也“猴子”。原石位于现在猴子石大桥 东南角长沙三水厂水泵房北侧,1973年因修水泵房而遭毁弃。其所以重立石碑,是因为毛泽东第一次指挥“作战”在这里,也是他“浑身是胆”性格闪光处。

  1

  足印:一师

  五年随处都是兵

  现在的猴子石,一桥飞架东西,成了一处交通要道,上下左右都是飞驰的汽车。虽然,南郊公园就在它的东北角,突起的山包,茂密的森林,仍有当年的风貌,可扩张的城市已将它揽在怀中。记者的耳中,车水马龙的喧闹声隐去,飘来的却是96年前的枪炮声。

  那是1917年11月,战败的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贤大部队由湘潭、株洲向长沙溃退。3000多名官兵不知长沙虚实,在距学校南端几里地的猴子石徘徊,窥视长沙城。

  长沙城又一次处于被溃军劫掠的威胁之中,而距猴子石只有几里路的一师更是首当其冲。

  毛泽东在一师读了五年半书(包括四师一年),可谓足步到处都是兵。

  原因就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地域的撕裂:中央政府掌握在北洋系手里,它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武力统一;西南,掌握在地方实力派手里,与北洋系分庭抗礼。谁对谁错,“公”“婆”都说自家有理;每场战争,理由都是冠冕堂皇。

  湖南地处南北交通大动脉——平汉、粤汉线上。“北兵”攻打南方,这里是前线;“南兵”要讨伐“北方”,这里是进兵的前沿。湖南就像一块木板,被战争这柄大锯拉来拉去,被锯得粉末四溅,遍体鳞伤。

  战争,让湖南大地田地荒芜、房屋焚毁,百姓流离失所。“走南兵”、“走北兵”在上个世纪前期,是百姓心中难以抹去的噩梦。

  “放不下一张书桌”,同样适用这个时期的湖南校园。毛泽东在校的五年里,一师曾屡遭兵灾、三次驻过重兵。

  第一次袁世凯称帝,汤芗铭部李佑文旅驻扎。

  第二次是1917年底,桂军谭浩明一部驻扎。

  第三次是1917年至1918年,张敬汤的旅部驻扎。

  特别是张敬汤旅部长期驻扎后,一师被弄得乌烟瘴气,附近居民也极为不安。这一切,都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恶劣的印象。因此,史家评论说:“毛泽东反抗军阀、铲除军阀思想的形成,实非一朝一夕之故。”

  这一次,24岁的一师学友会总务、校自愿军的连长毛泽东挺身而出,决心保卫长沙、保卫一师。

  2

  足步:1917年“再遇战事”

  记者曾接触过1917年那场战事的史料,知道其根源还是“南北之争”。

  那年9月,执掌中央政权的段祺瑞,任命虽为湘人却是北洋系骨干的陆军次长傅良佐为湖南督军。

  傅良佐一入湘,“做惯了婆婆做不得儿媳”的原督军、省长谭延闿一拍屁股走了。湘军内部随之分裂,湘军大将林修梅、刘建藩扯起“独立”旗帜, 与傅良佐兵戎相见。此时,西南地方势力的盟主——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也不愿北洋系染指湖南,派出广西督军谭浩明率部和湘军(部分)组成湘桂联军,与北洋政府 派来为傅良佐“护驾”的部队展开激战。

  经过两个月的战事,北洋军被打败。接印才两个多月的傅良佐陷入“四面湘歌”之中,连自己的亲弟弟(团长)也命丧战火,在湘桂联军逼近长沙时,于11月15日与北洋政府任命的省长周肇祥仓皇逃离长沙。

  在傅去而谭未来之时,长沙成了真空地带,市内一夕数惊,市民惊恐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