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起风云:北纬30°的“湖南两河文明区”

常立军 潇湘晨报 10-08 

镇起风云:北纬30°的“湖南两河文明区”_湖南名人网

▲“九澧”之一的渫水河,是澧水的主要支流之一,它源自湘北深远的壶瓶山,在皂市镇下游的三江口注入澧水,著名的燕尔洞和皂市遗址就分布在它的两岸。 图/记者常立军

镇起风云:北纬30°的“湖南两河文明区”_湖南名人网

作为皂市镇优势产业的柑橘种植,其实在明代洪武年间,这里已是长江流域知名的朱橘产区之一。 图/记者陈正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秋天的丰收气息,弥漫在澧水河流域。

  地处山间的皂市镇和丘陵间的盐井镇,柑橘漫山遍野,平原地带的城头山则是稻花飘香。从中游到下游,澧水两岸生机勃勃。人类自古在这样的土地上繁衍,生生不息,而文明,就在生活中一点点地生发出来,汇集成延绵不绝的浩荡长河。

  文明,一个让人痴迷的拼图游戏

  人类最早的生息之地多是山间洞穴,山,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猎物和其他食物。

  在皂市渫水河(澧水支流之一)的北岸,有一座高耸的凤堡岭,在它的山脚下,一个叫燕尔洞的洞穴里,1991年、1993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派专家主持对两处洞穴进行科学发掘,出土了猕猴、豪猪、竹鼠、虎、豹、獾、中国犀、华南巨畜、东方剑齿象等数十种动物化石和远古人类使用过的打制石器;还发现了烧骨和经人类加工过的骨器。并发现一段远古人类右股骨化石和臼齿、下颌骨、趾骨化石,是湖南省首次发现古人类化石,被专家命名为“石门人”。

  这是湖南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点,填补了湖南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

  那时的“石门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狩猎是他们最主要的生存方式,洞穴是他们的房屋。显然,这片河边的山林是一个可以安居的好地方。

  然而很快人类就开始走出大山,稻作技术的发明,使得平原成为更好的生息之地。

  在距离燕尔洞只有几公里的渫水河边,是著名的皂市遗址。这里是群山间的河流谷地,如今遗址已复原为皂市镇北岸的一片茂密柑橘地。

  稻作、家畜养殖在皂市下层遗址中已经出现,生产方式的改变,让文明跨越了一个巨大的门槛。稻作规模的持续扩大,让人类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快,这些土地也不够耕种了。下游的澧阳平原,广袤而富饶,是湘北大地上难得的乐土。澧阳平原上,文明如春笋般生发,彭头山、八十垱、汤家岗、虎爪山、鸡公垱……大片的人类聚落出现,甚至出现了城头山这样足以傲视长江中下游文明的城邦。

  澧水流域也因此成为湖南文明谱系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甚至可以称之为湖南的“两河文明区”(流经常德市区的沅水与流经澧阳平原的澧水,共同组成了湖南的两河文明,虽然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域,但它们却同属于一个史前的文明体系,并与湘资流域构成一种差异化的存在)。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迹丰富,发现史前遗址400余处。其遗址分布之密集,文化演变之连续,遗存形态之多样,在湖南乃至全国极为罕见。

  我们这次的采访行程中还到了澧县的盐井镇。顾名思义,这里与盐有关。

  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意义的食物。稻作的发展让谷物成为主食,人类因此对盐的需求量大增,盐井镇,这片湘北丘陵之地,地下蕴藏着神奇的井盐。

  狩猎、稻作、井盐,文明的元素在三镇之间凝集,如果说文明是一场充满趣味性的拼图游戏,皂市、城头山、盐井,三座小镇组成的图景,则几乎可以展现澧水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史。

  北纬30°,被地理决定的生产与生活

  澧水河流域的这三座小镇,都在北纬30°附近。

  作为一条神秘的纬线,它贯穿了四大文明古国,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几大河流,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北纬30°线入海。然而,除了海洋和高原之外,北纬30°区域在地球上多为沙漠地带,而我国的这片区域,则拥有长江中下游的大片绿洲,是这一区域内唯一没有沙漠的国家,这有赖于青藏高原在东亚副热带高压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使热带的暖湿气流得以到达我国东部的大片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东亚季风气候。在江南和华南地区,夏季风与沿高原北侧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后形成丰沛的降雨,造就了沃野千里、四季分明的江南鱼米之乡。

  同属于澧水河流域的三座小镇,地理风貌各不相同。皂市多山,城头山是平原,盐井是丘陵地貌。自然环境决定了物产,地理决定了生活方式。地处渫水河下游山间河谷的皂市镇,并没有广袤的田野,然而它却拥有澧水水系里重要的一条支流——渫水河。河流为它带来了交通上的极大便利,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河流是唯一可以承载大物流运输的交通线,因此,皂市便成为壶瓶山区茶叶外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当年繁华的老河街见证了那段历史。在内河支流水运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之后,皂市的地理优势并没有消失,它依然是通往湘北壶瓶山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并因地制宜地把传统柑橘产业发展了起来,这里有大量山间的坡地和充足的水源,是柑橘生长的好地方。

  与皂市不同,城头山已地处平原地带。澧阳平原的优势显然来自于它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如此广袤的一片沃野,在湖南首屈一指。自远古以来,这里就是水稻种植的广阔天地,在多山少平原的湖南,这里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借助自然地理的优势,澧阳平原的城头山镇的果业也迅猛发展了起来,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被称作“南方的吐鲁番”。

  地处湘北边陲的盐井镇,产业与众不同,它所依靠的是地下丰富的井盐资源。作为湘鄂边界的交通节点,这里在古代曾经作为盐巴交易市场而存在,但因为产量实在太低,并没有改变湖南缺盐大省的现状,随着公路及铁路的开通,大量海盐的进入,使得这个市场因为已无存在的意义而消亡。转机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那场国家级规模的会战开发,终于让盐井镇的盐产能爆发出来,并迅速助力湖南摆脱盐进口省的面貌,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湖南盐工业的主产区之一。

  文明的发展,看似是在不断地突破地理局限,其实却又始终被自然规律所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