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初:抗日救亡中湖南的作用不可替代

刘玉先 张英 红网 09-01 

  “前阵子我在美国旧金山做演讲,当讲到‘六个不可替代’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大家边鼓掌边说‘湖南ok,了不起!’”今天,湖南省党史办主任张志初向红网大型策划《最后的胜利》报道组回忆。

  张志初所说的“六个不可替代”不是别的,正是抗日战场中湖南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在他看来,抗日救亡中湖南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勇敢面对日军暴行不可替代、重要的战略后方不可替代、红色的砥柱中流不可替代、六次浴血奋战不可替代、协助盟军作战不可替代、最先见证胜利不可替代。

  勇敢面对日军暴行不可替代

  民族存亡之际,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农民放下了锄头,工人放下了铁锤,学生放下了书本………不分阶级、阶层、党派、信仰,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燃起了抗击侵略的熊熊烈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1938年7月,湖南各抗日团体和各界民众开展抗战周年纪念献金活动。在长沙的献金现场,一位人力车夫揭开车座木盖,倾其所有的钞票铜板,尽数投入捐献箱。短短几天,全省收到献金297757元。

  芷江机场始建于1936年10月,1942年扩建竣工,共开挖搬运土石方77万多方,滚压面积54万多方,铺沙石面积为18万多方,而这些全部都是靠湖南百姓手工完成。当时在芷江周边流传着一句话“人到芷江,九死一伤”。

  张志初介绍,第一次长沙会战后,田汉来到湘北各部队和民间搜集材料,创作了一部反映长沙会战的剧本。剧中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日军入侵长沙金井影珠山下开物学校时,抓住了3名小学生。日寇拿出汪精卫的照片问他们是否认识,学生们说:“这是汉奸汪精卫。”日寇打他们的嘴巴,要他们承认是领袖,向他敬礼。3名学生宁死不屈,最后被残忍杀害。

  这是怎样的一种气节?田汉评价说,在民族危难的时候,这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不可侵犯的志节,是一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高贵的品质”。有这样的小学生,湖南不会亡,中国更不会亡。

  重要的战略后方不可替代

  湖南的抗日救亡运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抗战初期,在地处大后方的湖南,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展开和不断高涨。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等百余个抗日救亡团体在全省各地纷纷建立,抗日宣传、抗日集会如火如荼,全省民众踊跃捐款捐物,筹措转运大量抗战物资,救护伤兵难民,支援抗日前线。

  据统计,从1937年8月18日至10月26日,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便募款68万余元、布鞋4万余双、毛巾13万条、药30余箱、棉背心3000件、布袜1万双。1938年7月7日,为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全省共募款29775万元、寒衣360万套。

  此后,湖南抗敌后援一直没有停止。1940年10月20日,长沙市商会电全省各县、镇商会发起捐献“湘商号”飞机参加抗战。至1942年5月底,全省捐机款逾700万元,可购飞机50架,居全国之冠。八年抗战中,湖南平均每年供给军粮1000万担、军棉7万担、军布300余万匹。

  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沦陷后,湖南成为抗战正面战场的前线,湖南救亡运动的重点转为协同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积极动员三湘子弟参军参战,奔赴抗日最前线。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中,只有3000万人的湖南,共为抗日前线输送210多万子弟兵,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在湖南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共湖南地方组织起到了巨大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作用。

  1944年长衡会战后,湖南大部分地区沦陷,中共湖南地方组织及时转移工作重点,动员和组织人民,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沦陷区树立起中国人民坚决抗战的旗帜。很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的抗日游击战争,遍及湘中、湘北、湘南、湘西各地,充分显示了湖南人民勇于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