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拙诚与湖湘文化

唐浩明 湖南在线 01-07 

  【光明书话】

  周敦颐对宋代理学的开创厥功甚伟,他的学说对他的家乡湖南影响甚大。理学继承儒学以诚为本的理念,周敦颐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在周敦颐看来,诚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而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素有“道南正脉”之称的湖湘学术,全面弘扬由周敦颐开创、由程朱光大的理学。修身立诚,千百年来一直是正统湖湘学人的突出特点。

  周敦颐还大力倡导“拙”。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拙赋》来抒怀。这篇赋很短,全文如下:“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周敦颐以拙者自居,并认为拙有默、逸、德、吉四大好处。他希望大家都拙,若普天下的人都拙的话,则政治透彻,风清气正。湖南历来民风朴实,对于拙,普遍能予以认同。

  拙诚,应是湖湘学术、湖湘文化中一个极具地域性的特色。在近代,经曾国藩、罗泽南等人的大力推崇与实心践行,拙诚之理念更转化为强大的改变社会的力量。

  清同治八年(1869年),在湘军已誉满海内时,曾国藩为湘乡昭忠祠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湘乡民风最大的特点便是拙诚,而诞生在湘乡的湘军之所以成事,靠的也就是拙诚。他说:“今海宇粗安……能常葆此拙且诚者,出而济世,入而表里,群材之兴也,不可量矣。”他的意思是,眼下战争结束,四海安定,若能永葆拙诚之精神,则可以做到人才辈出,什么事都能做得好。

  湖南地处偏僻,民生贫困,笨拙是湖南民众普遍的外在表现形式。他们看起来有点愚笨的样子,其实并不愚笨,只是不善于投机取巧、偷懒耍滑、走小道抄近路赚轻松钱,习惯于脚踏实地、盈科后进、一步一个脚印,相信只有勤劳血汗得来的成果才是长久的。诚即精神专注、持之不懈、实实在在、不假不二、表里如一、不背诺言、不忘初心、目标坚定、矢志不渝。拙诚不仅是湘乡一县的特点,也是湖南全省的特点。战争年代,拙诚在湘军军营中的体现,则为著名的硬寨死仗。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中说,他未在太平军中看到“结硬寨打死仗”的现象,故而他认定太平军是可以战胜的。曾氏认为硬寨死仗是军队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他所倡导的这种死硬作风,也是当时湘军的普遍军风。这种看起来有点笨拙的战术,最终成了湘军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

  曾国藩又将这种拙诚比之为愚公移山。他在湘军高层中常常提到愚公移山,如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二十日在给郭崑焘的信中说:“舍弟募勇太多,鄙人深以为虑。渠锐意合围,亦颇有愚公移山之苦衷,屡次规责,诫其智小而谋大,而亦未尝不谅其拙诚也。”在曾氏看来,愚公移山与拙诚,遵奉的是同一理念,践行的是同一方式。当这支部队成为胜利之师的时候,拙诚或愚公移山,便以一种共识被湖湘士人加以提炼,并成为近代湖湘文化的一个特殊标记。

  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毛泽东也经常以愚公移山这个词,来表达他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精神。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会议闭幕报告中,他向代表们动情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号召全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大山。他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其实,湖南就是中国的缩影,若放在世界视域里,中华民族要图强要复兴,最可依靠的也只有拙诚即愚公移山的精神。所以,毛泽东提出的“愚公移山”能得到全党的理解与拥护,并因此而取得革命的胜利。要说湘学对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贡献,这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者:唐浩明,系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此文为写给湖南人文丛刊《湘水》第四辑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