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军事教育成就湖湘传奇

刘绪义 华声在线 08-03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百年风云,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湖南出现那么多元帅、将军级的军事家,并不是偶然的,这与湖南人重视军事教育分不开。湖南人审时度势,在全国各地创办军校。放眼华夏,数英雄人物,多为湖南人或湖南人所培养——

  百年军事教育成就湖湘传奇

百年军事教育成就湖湘传奇_湖南名人网

曾国荃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成为中国海军的摇篮。

百年军事教育成就湖湘传奇_湖南名人网

蔡锷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兼教官。

百年军事教育成就湖湘传奇_湖南名人网

黄埔军校校名“陆军军官学校”由谭延闿题写。(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刘绪义

  湖南人能打仗,这不是什么秘密。

  1989年11月, 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称号,1994年8月又确定增补3人,共计36人。这36人中,有15位是湖南人。他们是: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黄公略。湘籍军事家占了三分之一多。

  但湖南人为什么能打仗?近代湖南为何涌现出这么多优秀军事人才?我们盘点近代湖南和湖南人前仆后继创立的军校,秘密就在其中。

  自强御侮 创办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

  洋务运动中,深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湘军将领领悟到欲自强御侮,必须与时俱进,学习西方。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经验,培养军事人才。

  1866年,刚刚平定太平天国的湘军将领左宗棠,在闽浙总督任上奏请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局,同时创办求是堂艺局,培养造船技术人才和海军人才,于1867年1月6日开学,5个月后迁新址,改称船政学堂。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188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仿照德国规制,在南京设立武备总学堂,分建两所,一讲实学,专选粗通英国文字之敏干子弟,延请德国能通英文之陆路员弁教授;一讲操练,学习西方行军布阵。又建议在金陵下关购买仪器设备,设立水师学堂,聘请英国水师教习前来教授学生天算、测量、驾驶、鱼雷等各项。5年后在金陵仪凤门和挹江门之间(今南京市区中山北路346号)划地二三公顷,建立了江南水师学堂,并将之前他在金陵火药局内设立的水雷学堂也并入了这所学校。

  1898年4月,18岁的周树人(鲁迅)考入该学堂轮机班就读。1912年江南水师学堂被改为海军军官学校,培训海军高级军官,被誉为中国海军的摇篮。1925年停办,校址成为民国政府海军部。

  兴学强武 三湘大地军校继起

  近代湖南本土军事教育始于1898年初,时任湖南巡抚的陈宝箴拨款将省城求贤书院改为湖南武备学堂, 戊戌变法后,学堂停办。1901年湖南巡抚俞廉三决定重新开设武备学堂,委派留日归国学生、湖南试用道俞明颐为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俞明颐是湖南长沙人,曾国藩孙女婿。

  湖南武备学堂于1903年5月在长沙小吴门外大校场旁正式开学。程潜、张辉瓒、陈渠珍等则毕业于此学堂。

  1905年,湖南武备学堂停办,在原址上开办湖南陆军小学堂,俞明颐为陆军小学堂总办。辛亥武昌起义后,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了湖南的起义。

  第二次督湘的谭延闿为了培训湘军军官,于1917年5月在原湖南陆军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湖南陆军讲武堂。当时正在宁乡驻省中学读书的刘少奇也参加了讲武堂的考试并被录取。但不久因战争解散。

  1922年11月,时任湘军总司令的赵恒惕恢复讲武堂。 1928年8月讲武堂第一期学生毕业,彭德怀、黄公略、张子清、唐生明、张辉瓒等后来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特别是彭德怀为了能跟上班,自己刻苦补习文化,经常受到教官的表扬。

  1926年12月,黄埔军校在长沙筹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即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由湖南东安人唐生智任总负责人。1927年,从万余名报名者中录取了1200名青年学生,另从国民革命军中抽调了800名连、排长,共2000人。3月10日,在长沙小吴门外校场坪原湖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举行开学典礼。由邵阳人石醉六任校长、桃江人夏曦任政治部主任。汪精卫、唐生智、石醉六、何键等是校务委员会成员。“革命的向左来,不革命的滚开去!”这句著名的话,就出自于校长石醉六。

  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迁到湖南武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即黄埔军校武冈分校。校址位于今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校内。武汉分校中将主任湖南醴陵人李明灏带着从武汉招考来的学生,从武昌搭火车到湘潭易家湾,徒步来到武冈。至1945年10月,第二分校共毕业学员23502人。办学时间之长和毕业学员之多,仅次于黄埔本校和西安第七分校。

  1934年,时任湖南省主席的醴陵人何键将当时辖下的军事教育单位统一为“湖南陆军干部学校”,自任校长,前后8期共培训初级军官1.2万人。

  1938年,继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为了加强湖南的抗日力量,开设了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校址设在长沙南门外书院坪省立第一中学校内,由蒋介石兼任校长。该校专门训练保安团队、地方警察及在乡军官。 1939年春,改称为湖南省干部训练团。

  抗战初期,国民党还在长沙岳麓山举办了“军官外国语补习学校”,专门培养出国深造的军事人员。湖南炎陵人霍揆章在岳麓山开办了战时干部训练班。1939年,在南岳衡山,由国共合作开办的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培养造就了大批抗日民族精英。越南共产党员胡志明亦曾在此学习。

  全国办校 军界精英难脱湖湘渊源

  湖南本地军校除了给近现代中国贡献了大批军事人才外,湖南人还在全国各地兴办军校,将影响辐射全国,可以说,近现代军界精英,绝大多数都与湖南有着各种渊源关系。

  1905年6月,蔡锷应广西巡抚李经羲之请出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兼总教练官,多方掩护同盟会成员黄兴、谭人凤、邹永成等往来湘桂之间。1906年底,蔡锷在桂林创办广西陆军小学堂兼总办(即校长)和干部学堂。蔡锷在广西经营6年,培养了大批新式军事人才,后来统一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等都是他的学生。

  1911年春,蔡锷应邀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兼教官。蔡锷带来的第一个礼物是一套讲稿——《曾胡治兵语录》。它是蔡锷根据曾国藩、胡林翼治兵作战之经验,结合自己的感悟,编辑整理而成。蔡锷病逝一年后,该书由上海振武书局公开出版,蒋介石看到后如获至宝,将它作为黄埔军校必学教材;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也重印出版,毛泽东也曾认真读过。1911年10月10日,蔡锷以讲武堂学生为骨干发动云南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将讲武堂更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朱德、叶剑英、胡瑛、卢涛、李明瑞等数十名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都毕业于此。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一开始,孙中山想到了善办教育的湖南茶陵人谭延闿,谭受命之后,率湘军将黄埔军校那块地平整好后,主动提出让贤。孙中山决定由军政部长程潜做校长,蒋介石为副校长。但黄埔军校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还是谭延闿亲笔题写的,他是近代著名的颜书大家。

  但湖南醴陵人程潜也没当成黄埔军校校长,因为他早在1923年10月就在广州长洲岛创办大本营军官教导营,后扩建为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兼任校长。当时30岁出头的中级军官蒋介石,趁机找了张静江去说情,孙中山考虑到程潜重任在身,便让蒋介石做了校长。

  黄埔军校开办后,许多湖南人考入其中,著名的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都是湖南人。

  黄埔军校还有一个第九分校,校址在新疆迪化(即乌鲁木齐),校长由时任西北行辕主任的湖南双峰人宋希濂兼任。

  “红大”“抗大” 培养大批中共中高级军事将领

  毛泽东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1927年11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为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创办了红军教导队,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干部培训机构。

  1931年10月,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的毛泽东将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的随营学校合并,在江西瑞金组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萧劲光(湖南长沙人)、何长工(湖南华容人)、邓萍等负责组建工作。11月25日,萧劲光被正式任命为校长,但未到职。随后,叶剑英、刘伯承、何长工、周昆等先后接任校长。1933年,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军大学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周昆(湖南平江人)任校长,袁国平(湖南邵东人)任政治委员。

  1937年1月20日,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林彪任校长 ,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多次亲临授课。

  红军学校、“红大”“抗大”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中共中高级军事将领,为全面抗战、为解放战争输送了宝贵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