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再谈

www.ahnmrw.com 湖南名人网 08-25 

  ■湖南人的"大气"体现在何处?

  ■湖湘文化是否有其局限,湖湘性格的弱点是什么?

  ■湖南的文化产业与湖湘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记者:自从上次我们做了《湖湘文化访谈》以后,不少读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把它剪下来作资料收藏,有的还来信,希望进一步了解湖湘文化,所以有这一次湖湘文化再谈。首先,我想问的是,有读者说湖湘文化发源于湘潭,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朱汉民:我想这里首先要分清两个概念: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湖湘学派是南宋时期的一个理学学派,而湖湘文化则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如果只是说湖湘学派起源于湘潭,这倒不是什么新观点,我在1985年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另外,199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均指出湖湘学派最初起源于湘潭与南岳,30多年后其重心才转移到长沙岳麓书院。而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态,其起源的时间当然比湖湘学派要早,其分布的地域更广。当然,湖湘学派在湖湘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湖湘文化的建构和发展。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讲湖湘文化时,没有讲先秦、两汉时期的湖南文化,而长沙是屈贾之乡,又有马王堆文物,它们与湖湘文化是什么关系呢? 

  朱汉民:我们讲湖湘文化,总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当然,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有的人希望将湖南这两种文化形态连接起来,并称之楚湘文化。对此,我并不反对,但是不能忽略两种历史文化形态的重大区别。

  记者:听说您最近又完成了一个湖湘文化方面的课题“湘学与原道”,您能谈谈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以及它们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吗? 

  朱汉民:这个课题的目的是探讨湖湘文化的精神气质、深层思想和形上智慧。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如果说浙江人机灵、上海人精明的话,湖南人则可用“大气”来形容。这个“大气”可以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志向;也可以表现为探寻大本大源的原道精神追求。“原”是探索、追溯的意思。“道”则是宇宙与人生的根本。正如古希腊信仰逻格斯、古印度信仰梵、希伯莱人信仰上帝一样,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道。我认为,湘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就是一部探索“道”的精神历程。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到王夫之的“实有之道”;从郭嵩焘、谭嗣同的“天变道亦变”,到青年毛泽东探索的“宇宙之真理”,均表达出湘学的原道精神与学术成就。这种原道精神不仅体现了湘人“大气”的精神气质,也标志着湖湘文化是一种有着思想深度的地域文化。我认为这种原道观念是湖湘地方知识中最有普世价值的地方。

  记者:在我们的访谈中您总是以十分赞赏的口气谈到湖湘文化的许多长处,但是,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事物总有它的另一面。十多年前余秋雨在《上海人》一文中曾谈到上海人的性格弱点:眼界远远超过闯劲,适应力远远超过开创力。有大家风度,却没有大将风范。有鸟瞰世界的视野,却没有纵横世界的气概。人格结构尽管不失精巧,却缺少一个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我们也得承认湖湘文化也有它的局限,湖湘性格亦有它的弱点,您能谈一谈这个侧面吗? 

  朱汉民:我认为很有必要做这种反思。首先我们应看到,湖湘文化是一种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古代湖南是一个三面临山、一面临湖的“四塞之国”,内部多山而舟车不便,故而表现出很重的内陆性文化特征。如湖湘文化强调务实但又显得保守,重视经世而又轻视商人谋利。在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那里就表现出这种特质。与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李贽、戴震相比,他虽显得务实但又更显得保守,他提出“农人力而耕之,贾人诡而夺之”,非常严厉地批评商业活动,这都是湖湘文化所具有的弱点。当然,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通变、求新的开放精神,并在近代史上大放光彩,但这并不能掩盖近代湖湘文化保守的一面。我认为,近代湖湘文化是一种内部反差强烈的合“保守性--开放性”为一体的二元结构文化。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特别是“走向世界”的湖湘人士,表现出很强的通变、求新的开放精神;但是,湖湘文化的封闭、排外、保守倾向也表现得最为鲜明。如洋务运动的首领是湖南人,但排斥洋务最力的也是湖南人,当时湖南人曾以疾恶洋务而闻名于世。因此,我们看到,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湖南总是显得落后于其他许多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