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昆弟和李维汉百年前的同窗情

刘万能 华声在线 09-20 

张昆弟和李维汉百年前的同窗情

张昆弟和李维汉百年前的同窗情_湖南名人网

1920年12月,工学世界社社员在法国蒙达尼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为张昆弟,三排右起第五人为李维汉。

张昆弟和李维汉百年前的同窗情_湖南名人网

 

  刘万能

  9月,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怀揣理想,奔赴各自的大学,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在大学里,他们将广交朋友,同窗情谊成为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影响人的一生。百年前,同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昆弟和李维汉,就因深厚的同窗情,谱写了值得后人铭记的人生传奇。

  1、三度同窗

  张昆弟,1894年出生于桃江县鸬鹚渡镇龙塘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3年,19岁的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蔡和森、毛泽东结为好友,形影不离。在张昆弟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在1917年9月与毛泽东一起出游夜宿湘潭昭山寺并与毛泽东游过湘江,去蔡和森家卧谈的往事。1922年春天,张昆弟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发动领导了正太铁路大罢工、陇海铁路大罢工,是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

  李维汉,原名厚儒,1896年出生于长沙县高桥镇学仕桥村一个清苦的乡村知识分子家庭。1922年底,也是在北京,李维汉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过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曾和瞿秋白主持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筹备新政协“出力最大”,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首席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进行谈判,促成西藏的和平解放。

  这两个异地的乡村少年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1912年,张昆弟高小毕业后,考进长沙湘军工厂艺徒学校,半工半读。同时,李维汉和小学同学邹彝鼎也考了进来,由此相识相交。他们半天学习,半天实习,后来几乎整天做工。学校施行一套军阀兼宗法的管理制度,学徒们遭受政治上的高压和体力上的摧残。有一次,工厂总办无故惩罚艺徒,引起了艺徒们的愤怒。张昆弟、李维汉、邹彝鼎带领学生起来反对,三人被扣上“煽动闹事”的罪名开除出校。

  1913年春天,张昆弟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邹彝鼎同在第一部第六班。1916年李维汉考入一师后进了第二部第一班,他们三人再次成为同学。因为张昆弟、邹彝鼎的关系,李维汉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品学兼优,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1918年6月底,新民学会在一师附小开会,讨论会友“向外发展”问题。张昆弟、李维汉一同与会,一致赞同赴法勤工俭学的决定。8月15日,毛、张、李等会友12人和李富春等湖南青年共24人,从长沙启程赴京,于8月19日下午到达前门车站。9月10日,张昆弟、李维汉、李富春等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第二班,学习法文及木工、电工等20多门课程,为赴法勤工俭学作准备。1919年初,张昆弟、李维汉一同护送重病的邹彝鼎回湘。2月,张昆弟还乡奔父丧,李维汉留在长沙为筹措赴法经费和安顿家庭而四处奔波。4月,邹彝鼎病故,张昆弟、李维汉送别学友后,李维汉协助发行《湘江评论》,没有再回保定。

  2、 一考定名

  李维汉这个名字的由来,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也得益于张昆弟的热心帮助。

  1913年春天,张昆弟在族人的帮助下,考入不收费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6年春天,一个叫李维汉的人报考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但没来参加入学考试。张昆弟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通知李厚儒。此时,李厚儒求学无门,生活清苦,常常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他先后在县城华正小学和美算补习学校听课。得到张昆弟的消息,李厚儒以李维汉的名义参考,凭着扎实的基础,一下就考上了。李厚儒从此改名李维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直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终身都用这个名字。

  3、两次结社

  李维汉1917年7月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一师附小初级部主任。毛泽东、张昆弟仍然在一师就读。他们来往十分密切。据张昆弟日记记载,8月23日上午,李维汉来校同张昆弟交谈。9月25日晚饭后,张昆弟至一师附小同李维汉交谈。10月2日,参观一师附小,张昆弟同李维汉等一起开座谈会。他们讨论的多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企求为国家、民族、人民和社会做有益的事情。毛泽东创办工人夜校,张昆弟、肖三负责张贴广告,李维汉、罗学瓒负责报名接待。他们通过讨论,逐渐得出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酝酿成立学会。1918年4月14日,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青年进步团体——新民学会成立,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张昆弟任干事,李维汉为21个创始会员之一。

  1920年2月,张昆弟、李维汉等在巴黎发起创建“勤工俭学励进会”(简称“工学励进会”),有张昆弟、李维汉、罗学瓒、肖三等新民学会会员和李富春、贺果等20多名湖南青年,他们以劳动好、学习好、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为目的。“工学励进会”设干事会,张昆弟当选干事会负责人之一。5月,张昆弟、李维汉等组织成立“工学励进通讯社”,以新民学会会员和“工学励进会”会员为通讯员,从8月开始,每月分3次向国内寄稿,报道留法勤工俭学和华工运动等情况。张昆弟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法国北海岸之华工》,得出“非全世界工人全体有彻底的觉悟,把这种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推翻不可”的结论。李维汉在《华工杂志》第44期发表《勤工俭学研究发端》,明确提出马克思学说:“我们理想的要求,是要解除一切不平等,成为没有阶级的社会。” 7月6日至10日,在法国的13名新民学会会员和外省籍的工学励进会会员20多人,齐聚在蒙达尼公学的教室里举行为期5天的会议,讨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新民学会宗旨的问题。8月19日,工学励进社更名为“工学世界社”,成员30余人,张昆弟仍任干事。10月,工学世界社在蒙达尼公学召开社员大会,张昆弟、李维汉等30多人参加,确立“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的宗旨。12月27日至31日,在蒙达尼公学召开工学世界社第一次年会,帮助部分社员纠正了工学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错误倾向。工学世界社社员已增加到百余人,成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青年团体。

  4、情同手足

  同盖一床被,同揭一口锅。心心相印,患难与共。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在曲折复杂的革命征途中,张昆弟和李维汉相知甚深,成为情同手足的同志和兄弟。

  1918年到京后,张昆弟、李维汉等开始住在杨昌济先生家里,后来李维汉和贺果等住在湖南会馆,挤在一起睡,吃窝窝头、酸菜。在保定预备班,张昆弟、李维汉、贺果3人住在一间屋里。因为天气太冷,他们无钱买煤取暖,三个人只好挤在炕上,拥着一床被子,一边取暖一边学习。肚子饿了,只能凑钱买几个烧饼分食充饥。

  1919年10月31日,张昆弟、李维汉等162人作为第五批勤工俭学学生坐法国“宝勒加”号邮轮从上海启程赴法。他们两个分在旨在有互相帮助性质的“同舟代表团”第10团,坐四等舱,在海上航行了40天,饱受臭虫叮咬和风浪颠簸之苦。12月8日到达巴黎,住在西郊哥伦布华侨协社,30多人挤在一战遗留的军用帐篷里。张昆弟、李维汉等人结成一个伙食单位,凑钱买了一个煤油炉子,自己做饭,吃的是马铃薯、黑面包等廉价食品。他们一边候工,一边学习法文,读书看报。

  4月,张昆弟和李维汉到法国北部施耐德钢铁厂做工。张昆弟在圣伯尼分厂做钳工,李维汉在勒哈佛尔分厂做铸工。每天工作8小时,拿三等工人每日12法郎的工资,在工人食堂吃饭,住工人宿舍。做了大半年工,李维汉的身体支持不住。经大家劝说,李维汉应张昆弟邀请,到他那里休息了一段时间,得到张昆弟的精心照顾。

  5、并肩战斗

  1921年,张昆弟、李维汉同蔡和森、周恩来等并肩作战,积极组织、领导并参加了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的三次重要斗争。年底,张昆弟同蔡和森、李立三等104名勤工俭学学生被法国政府扣上“从事布尔什维克运动、扰乱治安”的罪名,强行遣送回国。

  1922年春天,张昆弟到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下开展工人运动。6月,旅欧少年共产党成立,周恩来任宣传委员,李维汉任组织委员。11月20日,李维汉受“少共”委托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到达北京,就住在张昆弟处。1923年4月,李维汉调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离京前,张昆弟资助30元大洋给李维汉作父母的赡养费。

  此后,张昆弟在北方开展工人运动,李维汉在南方领导革命斗争。1927年4月,李维汉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6月,张昆弟到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候补委员,李维汉、任弼时在上海留守中央。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扩大)在上海召开,因为反对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李维汉被撤销中央委员职务,张昆弟被撤销全国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职务。1931年,张昆弟以“中央工运特派员”身份到湘鄂西苏区,任总工会党团书记,牺牲在洪湖;李维汉到中央苏区瑞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张昆弟、李维汉从此再无缘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