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记者赴辽宁采访乔安山
雷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关注他。“雷锋和我们一样,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乔安山说,“不一样的是,他总觉得是党和毛主席给了他第二生命,他要感谢党,多做工作。他说我应该多做工作来回报党对我的养育之恩。”
“雷锋一直都是共和国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曾编著出版《雷锋》画传、采访过数位历史见证者的师永刚,给出了这个答案。
而在2012年《雷锋全集》的出版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文艺雷锋、一个鲜活可爱的雷锋。今年“学习雷锋纪念日”前,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雷锋生前最后工作和生活过的辽宁抚顺,探访雷锋纪念馆和雷锋生前战友,重温了雷锋平凡而辉煌的一生。
编者按
3月5日,又到了“学习雷锋纪念日”。
这些年来,有很多人困惑,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雷锋?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几十年来,尽管时代变迁了,社会的道德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但雷锋精神以其巨大的道德魅力始终矗立在人民心中,雷锋精神也深深融入人们的灵魂深处,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学习雷锋纪念日”前,华西都市报记者专程来到雷锋生前最后工作和生活过的辽宁抚顺,探访雷锋纪念馆和雷锋生前战友,重温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他主动回乡当农民、当公务员、拖拉机手、发表文章、当炼钢工人、参加解放军。
■他的生活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他有过阳光一样的青春。
■他也写诗、写小说,有文学梦想,他是个文艺青年。
A 孤儿雷锋
叔公最早给他起名“雷正兴”
老战友战友乔安山说,雷锋以前是孤儿时,饱受旧社会的苦难。解放后,雷锋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这让他对新时代充满了感恩和感激。
1940年,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离同为湖南人的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故乡都非常近。
当时,叔公给他起名叫“雷正兴”,包含有家道兴旺的寓意。
雷锋的父亲雷明亮在1926年秋天曾参加过毛泽东发起的湖南农民运动,加入过农协会并担任自卫队长。
雷锋5岁时,他父亲被日本人迫害去世。6岁时,哥哥在工厂当童工患了肺结核死去。1947年,母亲张元潢在受地主的凌辱后,悬梁自尽。7岁的雷锋成了孤儿。
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获得解放。他加入儿童团,扛上红缨枪。雷锋日后做的报告回忆说,他还当过儿童团长。
在抚顺雷锋纪念馆里,有一张1950年颁发给雷锋的土地证。
“解放前,雷家几代人佃中地主家的田,也没落下一寸土地。土改中,孤儿雷锋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雷锋的老战友战友乔安山说,雷锋成为孤儿时,饱受旧社会的苦难,解放后,雷锋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这让他对新时代充满了感恩和感激。
1950年春天,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1954年8月,雷锋因表现突出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因为正式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是在1954年6月1日公布的,雷锋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少先队员之一。如今雷锋戴过的红领巾依然保存完好。
1956年雷锋小学毕业,考上中学,这在当地已算是“知识分子”。也就在这一年,在政策的感召下,雷锋主动要去农村。他这个举动,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
雷锋当农民的时间并不长,因他读书识字,还被借调到乡政府。
1956年11月,雷锋到望城县里报到,成为一名行政级别最低的公务员。
16岁的孤儿雷锋当了公务员后,把单位当成家一样。本来给他安排的任务只是负责打扫县委书记、会议室的卫生和打开水,可雷锋连同其他办公室的卫生也一并打扫了。
根据雷锋当年的同事回忆,雷锋对谁都非常热情,机关里的人都非常喜欢他。雷锋在望城县机关仅仅工作两年,却三次被评为模范工作者。
1958年,望城县准备在团山湖开办一个国营农场,为了购买指标金贵的拖拉机,财政紧张的望城县决定发动机关干部捐款。雷锋就把自己攒了一年多准备买被子的20块钱捐了出去。县委专门为此给雷锋颁发了捐款纪念证书。
后经望城县委研究决定,鉴于雷锋对购买拖拉机所做的贡献及他日常的一贯表现,决定选派他去团山湖农场学习驾驶拖拉机。
B 工人雷锋
去鞍钢工作前,他改名“雷锋”
乔安山说,在当时,像雷锋一样改名是一种潮流,把自己的名字与国家大事结合起来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荣幸与骄傲。
1958年10月,鞍钢到望城县招工。听到这个消息后,雷锋毫不犹豫地表示要报名。
为了表示去鞍钢的决心,当时还叫“雷正兴”的他,决意改名。
雷锋在望城县委的好友张希文回忆说,雷锋一开始想到的是“雷峰”,觉得登山望远不会迷失方向。不过他最后又改变了注意,决定改为“雷锋”。后来,张希文也在雷锋的建议下改名叫“张建文”。
雷锋自己的解释是,“锋”字既表示自己与钢铁结缘,又表达了要“打冲锋、当先锋”的心愿。
乔安山说,在当时,像雷锋一样改名是一种潮流,把自己的名字与国家大事结合起来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感荣幸与骄傲。
雷锋从湖南长沙出发,经武汉、北京,最后到达辽宁鞍山,几天的火车之行是雷锋一生中最漫长也最憧憬的一次旅程。这一年,雷锋18岁。
这次旅程中,雷锋带着一个半旧的蓝布行李包和一个沉甸甸的棕皮箱子,里面装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不朽的战士》两本小说,还有一把“幸福牌”口琴。
在北京转车时,雷锋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他在天安门前留下了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提着印花篮子照的。在拍完这张照片时,雷锋看见一个青年在广场上骑摩托车照相,就跑过去借来拍了一张。照片上,他的姿势前倾,车似乎飞驰过长安街。雷锋一脸灿烂。
和雷锋同去天安门的张建文回忆说,雷锋在金水桥上坐了很长时间。当时他问一名执勤战士,你见过毛主席吗?战士回答说:我在这快一年了也没见过毛主席。雷锋又问: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城楼上?战士说:毛主席住在中南海,他天天日理万机;你要见毛主席,得要做出大成绩,是英雄、模范。
在他依依不舍离开天安门广场时,雷锋对张建文说:他要争取再来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一起照张相。
乔安山说,天安门之行对雷锋触动很大。雷锋去世后,人们从他的日记中发现,天安门和毛泽东多次进入他的梦中。
乔安山说,1962年6月上旬,雷锋所在的沈阳军区政治部批准雷锋作为沈阳军区代表参加10月1日的国庆观礼。遗憾的是,雷锋在8月15日因公殉职。仅差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