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的第二任太太原来是旧政府官员人家的小姐。她离家出走嫁给黎锦晖后,再没有与家人联系过。十年动乱中,她忍住泪流办完了丈夫的丧事,担负起做母亲的责任。“文革”后,她办了去美国的手续,在那里打工,据说有人帮她找了一份穿珍珠项链的工作。她省吃俭用,积了一笔美金回上海,买了一幢房子,安置成温馨的家,让几个子女回沪时都有落足点。
近70年前,我有幸在家乡重庆认识了“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先生。那时抗战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黎先生五十出头,是中国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中制”)的作曲。我刚进“中制”住在女宿舍。黎先生带着妻子和两三个小孩也住在“中制”的宿舍。一日三餐,我都是在厂里食堂吃饭,虽然物价飞涨,伙食很差,饭里还夹杂着碎石子和发霉臭味。著名人物都不进食堂。我们吃饭的人还是要排长队,因为价格相比外面便宜。每次排队我都碰到黎太太和她的几个小孩,每人手里都拿着搪瓷大杯、小面盆,装满了饭菜带回宿舍吃。黎先生一次都没有去过食堂,也从未到过我们技术课办公室,但是课里的人都爱三言两语谈到黎先生家属买饭后走出食堂的小队伍。次数多了,我才晓得黎家的一些事。原来黎先生的前妻是漂亮的电影明星,婚变对黎先生的打击很大。之后一位女学生崇拜他,不顾父母反对主动休学进入他的生活,为他生儿育女。黎先生与第二任妻子的小家庭生活充满了幸福和浪漫。这大概就是“中制人”津津乐道的原因。第二年,日本投降,黎先生和他的妻儿很快离开了重庆。
我在1946年与汤晓丹结婚后到了“中制”上海办事处,听说黎老全家也在,但是未见过面,一直到新上影成立。1954年,我和黎老因为制作外国影片中文版的工作经常碰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主动找黎老谈在重庆食堂与他的太太经常见面的事。发现他格外高兴,我才开始问他一些家庭生活的话。最初他很谨慎,总是有意回避。有一次我小声对他说,我上小学时就读过他的作品,甚至还会唱“桃花江是美人窝……”(编者按:《桃花江是美人窝》是黎锦晖于1928年在南洋群岛巡演时创作的,据传黎先生的第二任太太就是被这首歌打动,不顾一切地嫁给了他。)他特别欣喜地反问我:“你不怕别人批评你宣扬腐朽的黄色音乐呀?”他的语气显示出他对当时的批评保留着不同的看法。我只好小声对他说:“我根本不懂音乐,对我进行批评是对牛弹琴。我只想晓得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你如果愿意说,我保证不外传。”黎老笑了,笑得轻松可爱,像个亲切的老顽童。自后,他对我很深情地谈起他创办儿童歌舞团时那些非常纯朴的孩子们。听得出来他对孩子们的爱不是亲爹,胜过亲爹,伟大的父爱动人极了。
黎老说,1927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立志培养歌舞人才。登报公开招生,录取了四十个有天赋的男女少年,年龄都在14岁到16岁之间,不收学费还供膳宿。每天上四节歌舞课和两节文化课。集中精力,苦学苦教三个月就开始公开演出。剧目是他创作的儿童歌曲:
《可怜的秋香》描写孤苦的牧羊女受家里小姐欺负的故事,深受家长和孩子们喜爱;《麻花与小孩》培养儿童诚实品质;《小小画家》启示父母要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打骂逼迫;《三只蝴蝶》教育儿童热爱劳动。
黎老说,这些儿童歌舞剧,简单通俗,容易上口和背熟。歌曲好听,演出时,很吸引观众,在许多家庭和学校中广为传唱。因为开销太大,经费困难,孩子们的食住问题得不到解决,学校热闹一年被迫关门。黎老说自己不甘心失败,兴办起“美美女校”,请舞蹈老师魏女士教跳舞;也是集中训练三个月开始走向社会演出,还正式改名中华歌舞团。著名电影演员王人美当时就是黎锦晖培训的小演员。
还有一个比王人美小一岁的13岁女孩钱蓁蓁因为父亲钱壮飞参加红军长征时,家里无人看管,也被托付给黎锦晖。她天赋好,进步快,成了王人美的小伙伴。到过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雅加达、苏门答腊等地巡演,取得轰动的效应回上海后,黎锦晖收养钱蓁蓁为义女改名黎莉莉。与此同时,中华歌舞团也改名为明月歌舞团,首先赴北京演出,清华大学和真光大戏院都争先邀请明月歌舞团的小演员们去公演。场场爆满。掌声、欢笑声不停。天津还派专车接剧团去献演。团里的黎莉莉、王人美、薛玲仙、胡茄被封为“歌舞四大天王”。谈到这里,黎老十分自豪地说:“我们当时被媒体褒颂的‘四大天王’,没有经过人工包装,凭的都是小演员的真本领。不是后来人们常常见到的吹得天花乱坠。”
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团在海内外红红火火两年后,仍然没有固定经费资助,难以维持日常生活。他只有硬撑着多写爱情歌曲,除稿费外,还有版税进账可以付孩子们的学费和一日三餐。可是别人并不清楚他为什么要写那些软绵绵的爱情。当时社会需要的、人们渴求的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而黎锦晖唱的都是“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他受到严厉的抨击。明月歌舞团被迫解散后,他的失落感更强烈。大家心里明白,幸而义女黎莉莉的良心好,嫁了“中制”副厂长罗静予,所以黎锦晖后来能在“中制”辅助罗静予做些工作,有月薪糊口,有瓦房居住不至于流落街头。后来罗静予也受到冲击,黎锦晖的日子更不好过,76岁就去世了,最后编制仍然在译制片厂。
这里需要补充明月歌舞团四大天王之中的另外两位童星。胡茄与王人美、黎莉莉一样也拍过几部影片,本来在电影界可以大有作为,但她急流勇退与当时的足球明星结了婚,退出影坛,安心于家庭妇女生活。她本性善良,时不时伸出友谊之手救助落难的弱者。另一位薛玲仙,也是很有才华的,她在《葡萄仙子》中演仙子,在《春天的快乐》中饰演快乐之神,是《明月之夜》中的嫦娥,全是唱主角。她也参加过《南海美人鱼》的拍摄,在重庆名声大扬过。不知在什么环境里,她吸毒成瘾。最后传说她毒瘾发作后死于街头。
黎锦晖的第二任太太原来是旧政府官员人家的小姐。她离家出走嫁给黎锦晖后,再没有与家人联系过。十年动乱中,她忍住泪流办完了丈夫的丧事,担负起做母亲的责任,暗中资助几个插队落户的孩子都进了大学读书。“文革”后,她办了去美国的手续,在那里打工,据说有人帮她找了一份穿珍珠项链的工作。她省吃俭用,积了一笔美金回上海,买了一幢房子,安置成一个温馨的家,让几个子女回沪时都有落足点。她知道我特别崇拜她的爱情观和勤俭治家的品格,叫她的儿子接我去她的新房子玩过。她是我认识的友人中人格魅力最闪光的女性,活到90多岁含笑离开人世。她离世前已经见到社会为黎锦晖落实政策,恢复名誉的曙光。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就响起了黎锦晖的《毛毛雨》的旋律(洪芳怡作词)。这首歌已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唉呦呦!柳青青!
虽然没有亲眼见到黎锦晖被冠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但是我相信黎夫人在天外仙境会比我们看得更清楚,心里会更欢乐。说不定她和黎老再走青春路,正过着浪漫的婚姻生活哩!
(作者系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剪辑师,汤晓丹导演的夫人,今年86岁。除了电影《城南旧事》等,还剪辑了《小龙人》、《聊斋》等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