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书香
陈作新,(1870-1911),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
同治九年(1870)生于浏阳永安镇,自幼过继给其伯父陈伊鼎为子,陈伊鼎学识渊博,主讲于浏阳狮山书院,故落籍于此。陈作新随伯父就读,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
陈作新“生有异资”,兴趣广泛,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喜欢骑马、舞剑、练拳、习武,擅长书画,楷、草、篆、隶四体字都写得很好,自成一家,尤精大小篆,笔法苍劲有力;所画兰、梅、松、竹,别具一格,所刻图章刀苍劲有力,古朴自然。
变法维新
陈作新青少年时代,专攻八股文,从14岁开始先后参加过六次科举考试,每次都“名落孙山”;但在外县替人作“枪手”五次,却有三次获售,曾得到过300多两银子的报酬。由此,他认识到清廷科场的腐败,遂放弃了科举取仕的欲望。迫于生计,他于1896年到李芳生家教书,教学之余,在李家藏书中,读了王夫之的《船山遗书》、黄梨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魏源的《海国图志》等书。
长沙名士彭梅生在东长街创立“国民教育阅书处”,邀约陈作新作助手,陈作新又读了许多翻译的新书,他开始对于外部世界有所了解,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产生了改造社会、变法图强的思想。
1897年10月,谭嗣同等维新志士在长沙创立时务学堂,陈作新准备投考,此事为王先谦所阻,未能如愿,他为此而忿忿不平,经常借酒消愁,醉后放言无忌,大骂守旧派王先谦等人,并表示今后一朝得势,定要杀尽这些老朽。随后,他笔名陈汝弼,字荩诚,与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国之士组织“碧螺吟社”,砥砺气节,吟诗作赋,“启人爱国之思”。
次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南学会”,该会“专以开浚知识、恢张能力、拓充公益为主义”,与湖南守旧派展开激烈的斗争。陈作新经常去听“南学会”组织的讲演,赞成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谭嗣同等维新志士殉难。陈作新认识到通过改良的道路难达到救国的目的,于是产生了“弃文就武”的想法。他拍案大呼:“天下正多事,男儿岂久事笔砚间哉!”
他从此化名程秉钺,改投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他来到汉口,唐才常深知他疏狂不羁,怕因酒误事;派他到湖北安陆一带组织自立军。因为安陆有一位名叫许行健的会党头目,此人是个“老江湖”,群众基础很好,可以协助他开展联络工作。陈作新到达安陆后,许行健劝他参加会党组织,他拒绝了。既不入会,留在安陆也无所作为,于是他又回到汉口。然而自立军起事主要是依靠会党作为主力的,如果领导人不加入会党组织,就很难联络会众。
唐才常得知陈作新不愿“卷入江湖”的想法后,表示“为事业而卷入江湖,不同于无目的耍江湖”,要他在对待会党的问题上“再考虑考虑”。
其时,正值崇阳、通城一带会党统领谢大哥病危,群龙无首,唐才常又派陈作新去崇阳、通城一带接管。他刚到崇、通等地后,变起仓猝,1900年8月22日,唐才常等20余人死难,汉口自立军机关被破坏。陈作新化装成游学先生逃回故里。这次以会党为主力的起事悲壮地失败了,他深切地感到:“非大改革不足以救亡非拥重兵不可”,“徒恃会党无益也”!
投身军旅
1901年9月,清政府连发两道谕旨,整顿兵制,“各省会设立武备学堂”,“先就原有将弁择其朴实勤奋者遴选擢用”,以培养将才,练成劲旅。陈作新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次年,他改名陈竟存,字涤非,身穿一件酱色宁绸镶有青锻五云的得胜马褂(清末新军军官服),左右袖各有金边三道(表示官阶的),足登快靴,自提笔墨袋,前往报考。
留日学生、湖南试用道俞明颐是时担任武备学堂总办,亲自主考,本拟录取,但因有人控告他“假冒军官”,所以当1903年5月武备学堂正式开学时,新生中又没有他的名字。
同年11月,幸好武备学堂附设湖南兵目学堂,他更名陈作新,字振民,投考该校,因字写得好,加以进步士绅龙璋的推荐,陈作新得以入兵目学堂学习。1904年初,长沙高等学堂学生陈宗海等人在校内组织7人小团体,于贡院西街设立《俚洁报》馆,并发行《俚语日报》,宋云卿任总编辑,陈作新参与《俚语日报》报馆的编务工作,协助翻印并义务推销《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禁书”。
此时,黄兴在长沙组织华兴会,决定趁西太后70寿辰(1904年11月16日)在长沙起义,武备学堂及其附设的兵目学堂则由陈作新负责联络,拟先夺取兵目学堂所储存的火炮和枪械,率先发动起义,外分五路响应,终因起义事泄而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