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结合究天人——夏甄陶的哲学思想贡献

张鹏举 中国社会科学报 09-22 

知行结合究天人——夏甄陶的哲学思想贡献_湖南名人网
夏甄陶,哲学专家个人资料>>

  夏甄陶(1931—2014),湖南安化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认识论分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认识论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人学。著有《论荀子的哲学思想》、《关于目的的哲学》、《认识论引论》、《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人是什么》、《人:关系、活动、发展》、《菽菠集》(词集)等。

  当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人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历程时,有一位学者不能被忘记,我们也无法忘记,他就是夏甄陶教授。他思想深邃,治学严谨,史论具长;他感情真挚,为人谦虚,生活朴实。他对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热爱以及他对学生们的关爱,都深刻地教育和影响着我们。

  开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夏甄陶在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中,是一位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开拓和引领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认识论研究,建构了系统、深刻的认识论思想体系。他撰写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学术性的认识论专著《认识论引论》,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研究认识发生问题的专著《认识发生论》。他最早对中国历史上五十多位思想家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总结和梳理,出版了专著《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上下卷。

  以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契机,一场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及教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为了深入说明实践为什么能够和怎样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夏甄陶对实践的结构、要素和特性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指出,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在主体和客体现实存在这两个根本前提下,实践过程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即目的、手段、结果。这一创新性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

  夏甄陶以主客体关系为基本框架,具体揭示了实践的目的、手段、过程和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关系结构,为深入分析认识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根本上说,认识是植根于社会的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及本质力量,并表现于社会的人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而展开的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夏甄陶进一步提出了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揭示了认识的主体、中介、客体的相互关系,详细论述了认识自己构成自己道路的基本逻辑。夏甄陶认为,要分析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内在逻辑,必须改革认识方法。不是从实体而是从关系的思维方式出发,他把认识看作一个开放的关系系统,并把认识置于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中去考察,然后从认识的主体、客体、中介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分别对认识的本质、认识实现的形式和方法、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目的等做了系统考察。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夏甄陶在哲学研究上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以实践为基础来理解、解释、驾驭和处理人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他在构建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时,同样坚持了这一理论依据。在他看来,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本质力量和认知定势对外部世界的有效结合与同化达到什么范围和程度,那么同样,外部世界的事物就在这个有效的范围内和程度上成为对主体有意义的现实客体。这样,实践的主体和外部世界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适应的正比关系。这种相互适应的正比关系,就是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相关律。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理论的建构,使得认识论研究真正成为科学,告别了认识论研究中的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促进了认识论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夏甄陶还打破了以往在传统经学里兜圈子的难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为指导,整理中国哲学认识论思想史,使他立足于中国哲学的认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