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的悲壮故事

阮仲谋 三峡宜昌网-三峡日报 10-29 

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的悲壮故事_湖南名人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进一步发掘党史、讲好党史、传承党史,发挥党史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媒体的宣传舆论引导作用,市委党史办与《三峡日报》决定联合推出《红色记忆》专栏,通过这个平台,挖掘讲述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激励人们在新的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2018年4月3日,阳光明媚,青山苍翠。宜昌市委党史办的20多名党员干部,来到宜昌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宜昌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宜昌革命烈士纪念馆,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与无限哀思。

  看着高高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触摸历经了沧桑岁月的纪念碑基石,党史工作者们浮想联翩,无数个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呈现在他们眼前,当讲解员介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的时候,许多人禁不住泪湿眼眶。

  清明节后的一天,和风吹拂,阳光洒在大地上,斑驳的光影让人感到了春天的热情。记者来到宜昌市委党史办公室,听党史专家讲述了段德昌烈士在宜昌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和他鲜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段德昌与宜昌之缘

  段徳昌1904年9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南县九屋场,字裕厚,号魂。他与毛泽东认识很早,并且关系也很密切。

  1921年春天,毛泽东以省督学身份从省城长沙来到段德昌所在的湖南南县高等小学了解情况。段德昌告诉毛泽东,希望革除旧弊,大力倡导新学。

  这是毛泽东和段德昌的第一次见面,因为有共同的理想,两人的交谈非常投缘。段德昌后来考入了长沙雅各中学读书,并与毛泽东经常会面,聆听革命教诲,参加革命活动。

  1925年,段德昌调任南县县城第一小学英文教员,因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6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由曾习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段德昌被党组织选派到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中山舰事件”后,段德昌因为具有共产党员的鲜明斗争精神,被蒋介石下令开除学籍。后经周恩来介绍,进入毛泽东、李富春等主办的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1926年6月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五团党代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三十五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北伐周报》主编。

  段德昌不仅在宜昌革命过,而且在当阳玉泉山把共和国的元帅彭德怀引上了革命道路。

  北伐战争时期,在随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段德昌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一团一营营长的彭德怀第一次相见。

  1926年10月的一天,为追击吴佩孚残部,段德昌与彭德怀率部进驻当阳。当晚在玉泉山关帝庙宿营,两人秉烛夜谈,倾心相与。为彭德怀以后在政治、军事上的进步成长奠定了思想基础。之后,段德昌还常到彭德怀一营办的训练班讲课。

  大革命失败后,段德昌受党中央派遣,在沙市一带发动秋收暴动,因受伤秘密回乡养伤。在养伤期间,与驻扎在南县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彭德怀再次相见,并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底,段德昌伤愈回到中共鄂西特委,先后担任特委委员、妇委书记、军事部部长、鄂西革命委员会主任,参与领导鄂西各地中共党组织的恢复和武装暴动。

  1928年2月,段德昌受中共鄂西特委委派到宜都安福寺(现属枝江市)巡视。在共青团支部书记徐国伟家召开党团骨干分子会议,对安福寺地区的工作进行了指导。

  同年7月,段德昌率两名游击队员,携带3支长、短枪从公安县来到安福寺,分期分批秘密组织近百名党员、团员和农协会员在玛瑙河河滩上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星期的射击、投弹军事训练。为锻炼大家的实战经验,段德昌还带领20多名军训队员疾行30公里,奔袭长江北岸的国民党罗家河水运关税厘金局,缴获1支手枪和几百块银元。

  参与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28年春节前夕,段德昌成功组织和领导了公安县年关暴动,点燃了荆江两岸的革命火炬。同年5月,他率领游击队渡江东下,初创了洪湖根据地的基础。同年冬,中国工农红军洪湖游击大队成立,段德昌任大队长。

  1929年3月起,段德昌率洪湖游击大队进入江陵、石首、监利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三县红色政权。他亲自编了一首《红军纪律歌》:“大马刀,红樱枪,我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行动听指挥,团结又友爱,官兵同甘苦,平等来互助,吃苦抢在前,享受在后头;大马刀,红樱枪,我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爱护老百姓,处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一针和一线,不差半毫分。”

  这年底,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军独立一师,段德昌任师长。

  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在监利县汪家桥成立,段德昌任副军长兼第一纵队司令。此后,他和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率红六军驰骋荆江两岸,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使江陵、石首、监利、沔阳、潜江等县的苏区基本连成一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洪湖苏区正式诞生。同年7月,红二军团成立,段德昌任红六军政治委员兼副军长,不久改任军长。他先后率部参加东进和南下作战,连克华容、南县、公安等地,扩大了苏区。

  1930年9月,中央代表要红二军团南征配合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段德昌提出巩固新苏区、停止南征的主张,但被否决。结果,南征失利,不仅丢了新苏区,而且连洪湖老根据地也几乎全部丧失。面对不利局面,段德昌与贺龙极力主张回师洪湖,重振根据地,却遭到排斥,并免去了他的红六军军长职务。

  1930年12月初,段德昌被调任湘鄂西赤卫队总队长。他收拢一部分失散的红军战士和伤病员返回洪湖,并把先后回到洪湖苏区的近千名红军战士集中整编为红军独立团,段德昌任团长。后组建成新六军,他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

  1931年1月至5月,国民党先后调集5个旅的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两次大规模的“围剿”,苏区大部分地区被敌占领。段德昌率领新六军和赤色警卫总队,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恢复了洪湖苏区,新六军发展成为拥有两个主力团5000多人枪的铁军。

  1931年4月,红二军团奉令改编为红三军,将新六军缩编为红九师,段德昌任红九师师长。1932年上半年,段德昌率领红九师,连续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共歼敌1万多人,缴枪1万余支,保卫和扩大了苏区。此后,湘鄂西根据地军民就送给了段德昌“常胜将军”的美名。

  常胜将军 “无段不胜”

  土地革命时期,在湘鄂西一带,流传着“有贺不倒,无段不胜”的民谣。

  贺龙是红二军团的一面旗帜,只要他在军中,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面临何种险境,部队都能越挫越勇。而段德昌是湘鄂西根据地最主要的战将和战役组织者,洪湖苏区所有的胜仗几乎都有他的功劳。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游击战“16字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来的。

  在段德昌的军事生涯中,也有个“16字诀”,即:“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这是段德昌等洪湖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创造出来的。

  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主持了各革命根据地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湘鄂西苏区的代表段德昌。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称赞:“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坚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明。”

  段德昌的才华、战绩和情操,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令人惋惜的是,1933年,由于苏区内部“肃反”扩大化,段德昌被错杀。他的冤屈是湘鄂西“肃反”中蒙难者的代表。

  1932年秋,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未能挫败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红三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段德昌率领红九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经豫西南、陕南、川鄂边,转战70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

  1933年3月24日,中央分局在金果坪开会。段德昌在会上坚决反对继续搞“肃反”,并提出打回洪湖。夏曦早就认为段德昌是他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障碍,便诬陷段德昌“打回洪湖”是想带红九师逃跑,并决定继续发动第三次大规模的“肃反”。

  1933年4月底的一天,当段德昌率领红九师在川、湘、鄂边界完成了歼敌、保证军部安全任务后赶回巴东金果坪时,被夏曦诬陷为“改组派”强行逮捕。5月1日,被错杀于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刑场上,段德昌大声说:“子弹金贵,就用刀杀,子弹留着打敌人。”那一年,段德昌29岁。

  历史不会忘记这位革命先烈。后人没有忘记这位革命先烈。

  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任弼时同志详细介绍了段德昌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事迹,闻者无不潸然落泪。同年,党的“七大”正式为段德昌恢复名誉。

  1952年8月,毛泽东亲自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1994年8月,中央军委将段德昌列为共和国历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段德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金果坪乡段德昌中学位于湖北恩施州巴东县最南端的金果坪,因“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在此长眠而得名。

  1983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县委、县政府在南洲镇九都山修建德昌公园。公园内,段德昌将军全身铜像、段德昌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庄严肃穆。

  段德昌烈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记者 阮仲谋 通讯员 邓先兵 聂兴龙)

  (资料来源于《解放军将领传》《中共湖北省组织史资料》和宜昌市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