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人凤,中国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湖南隆回人

  08-27 

    谭人凤,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乡南塘村)。 

    16岁考取秀才,后累试未中,30岁时,在村内义学任塾师。在地方颇有威信,里中每有争议,务请他排难解纷。在教学的同时,开始联络会党,召集江湖朋友在家乡开山立堂,取名“卧龙山”,自做山主,“抱一部落主义”以自雄。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仿照“泰西教法”,创办福田小学堂,接触新学,眼界渐开,对时局日益关心。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前后,他与会党秘密联络,进行反清活动。 

    三十年,得知黄兴、宋教仁联络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长沙发难,便在会党中加紧活动,先后奔走湘西和广西,伺机响应。后闻宝庆会党起事,由桂返湘相助。宝庆事败,为避免官府追捕,于三十二年(1906)春离开县境,赴长沙,任新化驻省中学监督。同年冬,逃亡日本东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十二月,萍、浏、醴起义爆发,他与周震麟、洪春岩、宁调元、胡璞等受同盟会委派,回国密谋响应。事败,于三十三年初复返东京,入法政学校学习。十一月,同盟会发起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他得知起义军占领镇南关,回国将儿子一鸿的官费折抵百金,前往参战。宣统二年(1910)与宋教仁等酝酿并于次年成产同盟会中部总部,设机关于上海,他负责党务兼军事联络工作。奔走于长沙、武昌、九江间,准备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为中部总部黄兴的联络人。黄兴、赵声在香港设立起义机关统筹部,准备广州起义,谭应召前往参加。广州起义爆发,他要求参加敢死队,因年老体弱,被黄兴劝阻。广州起义失败,有些革命党人意志沮丧,他却振作精神,加紧在长江中下游活动,激励人心,促成武汉“文学社”和“共进会”消除成见,实行联合,和衷共济,相辅而行”。宣统三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他由沪赴武昌,参与湖北军政府的领导工作。二十二日,长沙起义成功,去长沙敦促湘军援鄂。在新军出发前的誓师会上,当场“湖南子弟善攻取,手执钢刀九十九;电扫中原定北京,杀尽胡人方罢手”军歌一首,激励士气。汉阳失守后,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立下“城存与存,城亡与城亡”的铮铮誓言,昼出洪山,夜归武昌,率领军民,坚守阵地,苦战十天,终于保住武昌,“而固民国之基础”。章太炎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黄兴赠诗给他,有句云“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民国2年(1913)年7月,孙中山等发动以讨伐袁士凯为目标的“二次革命”,坚决主张联络各省“同兴问罪之师,以至仁伐至不仁”。9月,袁士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谭人凤等9人,将谭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他再次被逃亡日本,隐居在九州福冈县,更名为林泉逸。在这里,写有带自传性质的《石叟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辛亥革命史料。虽远在异国,仍关心讨袁大计。民国4年,致电蔡锷“直抵燕云,以诛元凶”。并往返于南洋、新加坡等地,筹款和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反袁斗争。民国5年6月回沪养病。6年8月,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政府,他积极联络党人,坚持维护南京临时政府《约法》。

    民国9年农历三月初六(1920年4月24日),在沪病逝,终年60岁,归葬于新化县水车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