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莼(1900—1979),男,湖南省株洲醴陵县(今醴陵市)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授、学者,青年时代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参与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事传播马列主义的工作。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行过早期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活动。解放后,首任广西大学校长,历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四、五届人大常委委员,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26年任湖南省总工会宣传部长兼工人日报社社长,是湖南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日本从事翻译工作,出版了不少译著,宣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930年回国后执教于高等院校,历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教授,广西师范学校校长,香港达德学院代理院长,香港《大公报》顾问。1936年到广西开展统战工作。
1938年在长沙参加进步文艺界抗日救亡活动,曾任湖南省政府高级参议。
1939年在桂林任广西地方行政干部学校教育长,吸收大批进步学者讲课,培训抗日干部。
1949年在香港团结新闻工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内战政策作斗争。
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第四届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第五届中央副主席。
1979年9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主要著作
他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授、学者。从20年代初开始,半个世纪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宣传和研究工作。他勤奋写作,译著有《费尔巴哈论》、《古代社会》、《狄慈根哲学著作选》,著作有《中国学术史讲话》、《中国文化史大纲》、《高中中国史教科书》、《何物自由主义》等,还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文、新闻作品。他治学严谨,坚持真理,敢于直言,具有中国史学家传统的史德和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