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组康,原名韩恩绶,英文名JohnE.S.Han.1894年11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宝庆县。1898年随全家到茶陵。1905年又迁居长沙,靠祖父生活。他自幼勤奋好学。19001906年,从塾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经、论语等古文,从小就接受祖国文学良好的薰陶。当时,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满清政府丧权辱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认为中国所以贫穷落后,主要是由于科学不发达。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必须振兴科学。他在读中学时特别爱好化学。在14岁时就自己编写了一本化学的书,由他父亲代为整理装订。1910年2月,考进长沙雅礼大学,由于家境清寒,靠替学校抄写刻印所得,来缴纳学费和书籍费。后因学习成绩突出(考第一名),获得奖学金,才免去全部费用。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就立志献身于我国的化学事业。
民国时期
1914年韩组康因病辍学,离开长沙到北京父亲处养病。病愈后,1919年应长沙雅礼大学徐善祥教授之邀,到长沙湘雅医科学校(今改为湘雅医学院)任化学助教。1920年到长沙德记矿务公司任化学师。1921年,经湘雅医科学校教导主任推荐,到北京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任化学教师,负责管理实验室工作,并在老教师缺席时代为讲课。他在清华教课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但十分重视带好学生实验,还带领学生到天津有关化学工厂参观,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1924年,他被聘请到上海卜内门公司(ICI)担任实验室负责人。由于他具有丰富的化学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验技能,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所以深得该公司重用。在1924年到1952年间,除1942—1945年日本侵略军接管卜内门公司他自动离职外,先后担任该公司实验室主任达20余年之久。1929—1952年间,他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同济大学等校任教,讲授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和工业分析等课程。他讲课内容丰富新颖,往往举些生动实例来说明科学原理,使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在长期教育工作中,为我国化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52年主动辞去卜内门公司的职务,应邀担任上海市商品检验局顾问、华东药品食物检验所顾问、轻工业部上海科学研究所顾问、上海市卫生局顾问等职。1953年上海市卫生局药品检验所成立,应聘为该所顾问,评为卫技一等一级专家,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担任上海市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委员。中国化学会建会初期曾任会志部编辑和第五届理事,1959年任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韩组康为我国的化学、仪器分析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贡献了毕生的力量。
重视科学实验使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
韩组康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知识分子,是一位未曾留过学的科学家。他长期来刻苦钻研,博览群书,并十分重视科学实验。他常说:任何化学理论都得通过实验来论证,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问题和深化理论知识,分析化学尤其离不开实验。他自1924年起,就用自己的工资积蓄逐渐购买了一套实验仪器(包括当时比较先进的比色计和酸度计等)和化学试剂,在家中装置了一个分析化学实验室。除了实验以外,买书和读书也是他最大的爱好和兴趣。他藏书十分丰富,在他家的书房里,沿着墙壁摆满了书橱,每册书都用牛皮纸包好,分门别类放置,以便随时查阅。在他生活中,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除了上班以外,每天起早摸黑在书房和实验室中做研究工作。他的许多篇论文,就是在这个家庭实验室里完成的。1934年9月,他因病没钱治疗,才忍痛把实验设备卖掉。
他毕生致力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先后担任过许多单位的顾问,总是千方百计努力为这些单位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20年代初期,他在长沙德记矿务公司任化学师时,为该公司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分析方法,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并深入研究写出“酸质分析”、“过锰酸钾方法”等论文。在科学仪器馆当顾问时,为该馆设计成功一种非常实用的室内温度计。在勤业文具公司当顾问时,研制成功了原纸、蜡纸、改良粉笔和油印机等。1952年在轻工业部上海工业研究所当顾问时,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极谱分析法,对出口罐头食品中的微量铅、铜、锡进行测定,为当时的出口贸易解决了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用水量越来越大,急需解决许多技术问题,他及时编著了《工业用水简速分析法》一书,详述了生水、软化水、冷凝水和汽锅水,以及工厂管理与保护汽锅的常规分析方法,为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