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乾(1933.12.5-2013.10.10) 湖南衡山县人,中国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中国开展恒星结构与演化研究的先驱者。
1958年毕业于德国席勒大学,1986年任研究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2008年12月12日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20569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黄润乾星”。
黄润乾长期从事恒星物理研究,并致力于研究“有物质损失、有转动效应的双星结构和演化理论”,先后建立了有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的双星非守恒演化理论、建立了有转动效应的双星演化理论,并建立了碰撞星风激波理论,为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2月5日,黄润乾生于北京。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初,就读云南曲靖一中,9月转入昆明天祥中学。
1951年9月,黄润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气象系。
1953年,由国家选派赴德国席勒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学习。
1958年,毕业回国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兰州物理研究所(510所)等单位从事教学和国防科研工作。
1961年夏,黄润乾又被重新分配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从事真空技术研发工作。
1976年,黄润乾调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1977年,美国天文代表团一行10人访华,其中有一位是世界著名的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专家—史瓦西教授。黄润乾主动陪同史瓦西教授到石林和西山。
1978年,黄润乾天文代表团到德国考察。
1980年12月,他第二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成为汉堡天文台有史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
1983年,云南天文台“恒星理论研究组”正式成立。黄润乾担任组长。
1984年开始,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他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对《恒星结构演化理论》和《恒星大气理论》两本讲义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最终完成了这两部专著。
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晋升研究员。
1989年,黄润乾又开始与他的弟子李焱一起合作撰写第三部专著《恒星振动理论》。
1990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2年开始,为了在一部专著内将恒星物理的三大理论—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恒星大气理论和恒星振动理论用一条总线串联起来,使其成为恒星物理领域一部内容丰富和信息全面的百科全书式参考书,黄润乾开始了巨著《恒星物理》的撰写工作。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10月10日8时31分,在昆明逝世,享年80岁。
社会任职
原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科协常务理事,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
▪ 2008-07 荣获2007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突出贡献奖 (获奖)
▪ 1995 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天文学会首届张玉哲奖 (获奖)
荣誉称号
▪ 2008 荣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称号 (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