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姬:非遗传承人 侗锦扬美名

何彬 湖南名人网 03-29 

  侗族有“男耕女织”的传统,吴念姬就是侗族“女织”的典型。1962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上寨村的吴念姬,12岁开始跟母亲学习纺纱;14岁能织白布;16岁开始学绣花;18岁可以独立完成日用锦,如:被面、垫毯、衣服料布、头帕、背带、盖布、绑腿等的制作技艺;20岁就掌握了素锦和彩锦的编织技术并开始崭露头角。1982年,她被县织布厂招工去当技术员,是厂里的主要骨干力量。工作五年这后因企业改制回家务农。1999年5月1日,吴念姬到广西桂林去旅游,在桂林意外发现民族文化工艺品的生意很好,便萌发了在县城开个少数民族文化工艺品店的念头。2000年春节,吴念姬以侗锦产品为主营的少数民族文化工艺品店开张了。

  近年来,吴念姬联系农村侗锦编织骨干,专门从事侗锦的编织和销售,生产的侗锦大量销往北京、上海、长沙、广州等十多个大中城市,侗锦产品也由原来的10种发展到现在50多种,纯收入也由原来的一万多元发展到现在二十多万元。吴念姬的侗锦作品还远销到海外,如:美国、新加坡、台湾、澳门、香港。2006年9月吴念姬被中国织锦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授予 “中国织锦工艺传承人”荣誉称号。为了让侗锦制作技艺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发扬光大,目前收有学徒约15人。吴念姬这一生与侗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信我们的民族织锦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目前,已经获得“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的吴念姬,订单络绎不绝。今年就有湖南大学、省旅游局、省美术工艺研究院等单位来定做产品,订单金额达三十多万元。

吴念姬:非遗传承人 侗锦扬美名_湖南名人网

  侗锦产品灿   收徒传授难

  通道的侗锦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了,2008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念姬已经织了30多年侗锦,真正算得上徒弟的只有她的女儿石琳和外甥女吴彩路。

  吴念姬笑着对说:“不是我不想教,而是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问她们愿不愿意跟我学织侗锦,她们反问我每个月能开多少工资。”我女儿石琳觉得,与其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学织侗锦,远不如去做导游挣钱快。以我现在的技术,织一天的侗锦,也就卖个80块钱,还不包括原材料成本。做导游,一天赚上百块很容易,而且轻松得多。我感觉我女儿说得不对,挣钱和传承侗锦文化是两回事啊!”

  吴念姬说,在通道县播阳镇老家那边,还坚持织侗锦的人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如今自己“强迫”女儿和外甥女学织侗锦也是怕这门技术失传。如果真的的这样,我会很难过的!

  过去,侗锦是侗家姑娘的必织品,每一位侗家姑娘当她出嫁的时候必须有侗锦手帕,侗锦嫁蓝巾等,同时还必须储蓄足够的侗锦布匹,以准备当他生儿育女后,以制作侗锦童装、被面、童帽、背带等诸多必须服装。因此,每位侗家姑娘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跟着大人学习纺纱织布织锦和绣花,待到十七八岁时已是一名织绣高手,当她出嫁时已积蓄大量的侗锦。言毕,吴念姬一脸自豪。

  吴念姬知道,传授方式也给侗锦传承带来了一定麻烦。“过去,织侗锦都是由妈妈手把手教女儿,想熟练掌握从纺纱、排线到织锦的整个过程,花几年时间都不算多。”吴念姬说:“以前也尝试过办培训班的方式教,效果很不理想。但是,我会想办法把我们的侗锦文化传承下去的,因为我不想让我们的侗锦文化失传!”

  石琳跟着母亲学了半年,还只是初步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太难学了,整个过程都是纯手工,光织纱就让人头晕,有挑3根,压3根,最多的甚至能达到130多根,一根都不能错,否则就是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