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理论园地 > 文化历史 > 正文
醴陵万余移民支边到云南,许多株洲人都不知道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为打破帝国主义对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一些内地城市派出大量人员到云南等地支援当地建设,简称为“支边”。当时,醴陵就组织万余人到云南边陲的农垦区安家。这段历史除了醴陵人,许多株洲人都不知道。
1959年,根据中央支边的统一安排,湖南由醴陵、祁阳和祁东三个县负责组织人员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0月,醴陵县成立支边领导小组,下设8个科室,抽调150余名干部负责动员、组织、后勤等各项工作。有关公社和大队也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接受县委、县政府分配支边任务的有:城关镇、王仙、浦口、南桥、八里坳、石亭、茶山岭、泗汾、大障、清水乡、板杉、黄达咀、高桥等13个人民公社。这些公社按照“本人自愿,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家庭拖累不大”的原则,认真选定人员。
阳三石火车站
1959年12月10日—1960年1月7日,参加醴陵支边的10135名青壮年,以及5224名随迁家属,在县长颜傲秋的带领下,离开家乡。城区各机关、厂矿、学校等单位组织万余人的队伍到阳三石火车站欢送,场面壮观。在10135名支边人员中,男5247人,女4888人;有脱产干部49名(其中县级干部4人),不脱产干部1552名,教师32名,医生13名,铁工30名,泥木工114名,缝纫100名,理发81名,其它行业人员190名。
醴陵支边人员到云南后,分别被安置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海、勐腊三县和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河口、金平、蒙自三县所属的六个农场、林场和牧场。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移民,在云南安家,建设祖国边疆。醴陵支边人员所在的六个县都是边境县,初到这里时,都是荒山野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困难。醴陵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克服困难,开荒种树,使云南边境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橡胶林,实现了橡胶国产化。
1961年9月,由农垦部部长王震率领的慰问团,来到云南慰问来自醴陵、祁阳和祁东的支边人员,走访座谈,听取意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1986年3月,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第二次慰问团赴云南慰问支边人员。
60年的时间过去,醴陵支边人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祖国边疆,第一代支边醴陵人都已退休,很多人已安葬在了他乡。到今天,醴陵籍支边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依然生活、工作在他们的第二故乡——云南。
免责申明:湖南名人网所收录的名人资料、信息等来自于权威媒体发布、名人推荐或个人自荐的形式(符合要求才会收录),但湖南名人网不保证和担保其内容和服务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不承担用户因该内容或服务受到的一切伤害或损害赔偿责任。湖南名人网网页内及其链接所有内容并不代表湖南名人网赞成其观点或立场。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湖南名人网使用或通过湖南名人网链接的内容、服务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应该及时向湖南名人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湖南名人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并核实后,将会尽快移除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更多新闻>>
- ★ 镇起风云:北纬30°的“湖南两河文明区”10-08
- ★ 湖南桃源刺绣惊艳亮相中国湘绣文化艺术10-31
- ★ 中国古代最早书院在衡阳 比岳麓书院还大11-05
- ★ 长沙白沙古井的传说你知道多少?05-07
- ★ 湖湘文化与中国近代化08-25
- ★ 湖南文化历史捞刀河:“天炉战法”决胜08-31
- ★ 想了解湖南和平解放史 去程潜公馆看看11-17
- ★ 喜闻乐见的侗族哆吔舞03-21
- ★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长沙“秀”真德10-25
- ★ 湖南桑植发现一处汉晋时期炼铁遗址11-02